国企改革不能简单理解成“国退民进”

来源于:新闻资讯 日期:2024-04-18 05:59:08 浏览:15次

  据媒体报道,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人士向媒体透露,国有企业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避不开的话题。国有企业改革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让国企更加市场化。

  毫无疑问,市场化不仅是国企改革的目标,也是其他所有制公司进行结构调整与机制创新一定要遵循的原则。如果离开市场谈改革,不重视改革的市场化原则,那么,将没有一项改革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实质性效果,没有一项改革能够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转变产生积极的影响。

  事实上,自新的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就一直十分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市场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经济秩序完善的重要,就在通过种种途径和方法,加快市场化进程,推动市场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具体到国有企业改革,最核心的问题,也是能否遵循市场化原则,建立全部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企业运行机制。

  也正因为如此,对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也必须站在市场化的高度,改变目前只要讲到国企改革,就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的问题,就认为只有“国退民进”才是真正的改革,否则,就不是改革,甚至是倒退。

  必须引起重视和关注的是,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国企,更不是只有排除了国企,改革才算到位。既然是市场经济,就应该容得下各种经济成分、各种所有制企业,而不是非此则彼、非彼则此。如果这样,同样不是市场经济。

  对国企来说,为什么要求改革的呼声很高,要求加快改革的声音很强。关键不在企业性质,而在企业的机制和活力,在于企业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是不是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市场规律,能否让各种社会资源在企业身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和消化,并产生最大效率和效益。

  国企所以为社会所诟病,就在于目前国企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没有跟得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没有适应市场规律。更多情况下,还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和手段来管理与运行,因此导致社会资源手利用效率难以提升、经济效益难以最大化,并形成了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不公平竞争的格局。如对市场和资源的垄断、对价格的控制、核心竞争力不强、品牌培育的能力不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动力缺乏等。

  那么,如果按照有些专家、学者所言,将国有企业全部改制成非公有制企业,是否就一定能带来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呢?国有企业改革也就算是完全彻底和到位了呢?理性地看,也是不客观的。因为,从这些年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情况去看,也不是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都是真正的市场化企业,都能够严格按照市场化要求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和管理行为,都是不折不扣的健康企业。

  必须注意的一个事实是,所谓市场化,对非公有制企业来说,相当一部分也只是名义上的市场化,而不是真正的市场化。譬如诚信和社会责任方面,就有很多非公有制企业没有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去做,没有实际做到诚实守信和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而是出现了许多违反市场规律与市场准则的事。如假冒伪劣、不讲信用、不讲社会道德、不顾消费者利益等。

  如此一来,体制和机制也就只是企业是不是满足市场化要求的一个方面。真正的市场化企业,是需要在每个方面都能够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按照市场准则承担和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切实对消费的人负责。

  那么,对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来说,也就都存在着不符合市场规则、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的问题,也就都要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改革和改造、规范与完善。国有企业要通过改革,在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得到规范与提高,其他所有制企业则必须在诚信建设、社会责任等方面加以调整与完善、巩固与提高。否则,国有企业改革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实现预期目标。

  在这样的前提下,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就切不可只将眼睛盯住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的改变方面,将“国退民进”作为改革的唯一目标和要求。更重要的,应当是按照市场化要求,建立混合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可以引进民间资本,民营企业也可以引进国有资本,且不是僵化地强调谁控股、谁不控股,而是依据市场要求,确定比较合理的股本结构,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至于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领域,尽管可以保留国有独资的形式,但也不是按照目前的运行方式和管理模式进行,同样一定要通过改革,适应市场化要求,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使其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考虑到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一般都块头较大,民企进入以后容易缺少话语权,民间资本也可以以组团方式,形成组合式改革,提升话语权,从而消除民间投资者的各种担忧。

  总之,国有企业改革是下一轮改革必须重点突破的一道难题,也是必须迈过的一条坎。但是,国企改革决不是简单的“国退民进”,而是怎么来适应市场化要求,跟上市场化步伐,形成“国进民也进”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