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资国企改革十大事件丨中智咨询独家解读

来源于:新闻资讯 日期:2024-03-07 05:47:16 浏览:15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开局之年。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国资央企发生了根本性、转折性、全局性的重大变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现高质量圆满收官,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正式拉开序幕,一批现代新国企加速成长。

  中智咨询从重要性、影响力和平衡性等维度筛选出“2023年国资国企改革十大事件”,连续第五年推出国资国企改革十大事件,记录和解读我国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关键历程。

  2月,习在《求是》杂志上发表《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指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见成效,要根据形势变化,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谋划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12月,习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习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国企工作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今年以来,习对国资央企的重要指示,对国资央企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寄予更高期望,为深化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实施,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总目标,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切实发挥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学技术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努力推动国资央企开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局面。

  12月25日至26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强调,以进促稳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勇担使命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全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线日在京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出席并讲话。张国清强调,要全面贯彻习关于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落实李强总理要求,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扎实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切实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会议布置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五大方向,分别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服务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健全管资本为主的监督管理体系,以及全面加强国企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12月11-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实施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战略高度,继部署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之后,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作出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决策部署。

  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聚焦解决国有企业“核心功能不足、资产收益率不高、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围绕牢牢把握“三个总”(总目标——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总原则——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总要求——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切实用好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两个途径”,充分的发挥“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引领、支撑保障”三大作用的改革部署主线,重点是抓好功能使命性任务和体制机制性改革任务。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宏志表示,对于功能使命性任务,重点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担当作为。功能使命性任务是国有企业作为大国重器、强国基石的体现。而对于体制机制性任务,重点是更广更深落实、形神兼备。通过上一轮三年行动,大部分体制机制性任务已经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下一步关键是要在扩大覆盖面、提升质量效果上下功夫。

  4月21日,习主持召开的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国有经管有力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会议强调,加强和改进国有经管,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国有经济肩负的使命任务和功能定位,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完善国有经济安全责任、质量结构、资产和企业管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构建顶层统筹、权责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国有经管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国有经管有力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是从国家层面抓国有经管、而不是国有企业管理,是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国有经管的纲领性文件,也表明站在中央的角度,更关注国有经管的合力,各个国有经管部门的权责如何更好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如何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更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毕竟国有经济相关管理部门不只是国资委,还有财政部、发改委、中组部、人社部等有关部门。而从最终发文名称看,也从“有力支持”变成了“更好支撑”。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国有经管将进入更加“权责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全新阶段。

  7月,国务院国资委部署推进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聚焦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5个重点产业领域方向,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力争2023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布局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国务院国资委将立足国资央企特色,充分的发挥连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营主体的独特优势,拿出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的“国资央企解决方案”。中央企业要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尽快形成体系化布局,坚持长期主义、稳定投入,边发展、边突破、边布局,强化与产业链上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合作,加大重大投资、产业并购、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抓紧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领军企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的“牛鼻子”,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密集部署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出台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支持政策、加快筹设专项基金等,统筹推进央企产业换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有序开展。

  《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显示,3年来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的全力推进,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拿出实干有效的国资央企解决方案。

  9月14日,国务院国资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共建新机制、共筑新基础、共享新成果、共创新生态、共谋新发展”为主题召开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以下简称“共链行动”)启动会。共链行动是国务院国资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组织实施的重点产业链合作对接系列活动,面向中央企业每年择选一批重点产业链组织开展6场至8场专题活动。此次共链行动旨为切实发挥中央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探索建立以中央企业为牵引,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优质中小企业为支撑的大中小企业有序竞合、融通发展的新格局。此前,国资委已于今年6月份向中央企业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的通知》。

  2023年9月以来,在国务院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中国工经联已经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南方电网、中国宝武、中车集团、国机集团、中国联通、中国化学工程、中国移动、中国中车、中国中化、中国海油、三峡集团、国家电网等多家中央企业共同举办了共链行动相关会议。

  共链行动围绕“五共”内涵,聚焦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提升,意义十分重大,一是有利于更好发挥央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二是有利于央企与不同所有制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协作和共享;三是有利于打造形成一批示范项目。

  2月23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国新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面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上表示,面向未来,将准确把握中央企业在我国科学技术创新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巩固优势、补上短板、紧跟前沿,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主要是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不断实现新突破;二是在提高科技研发投入产出效率上不断实现新突破;三是在增强创新体系效能上不断实现新突破。2023年国资委九大重点工作之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千家创新型国有企业培育工程,健全科技激励政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培育创新型国有企业。

  提高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关键。国有企业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创新实力和创新优势,有能力、有条件在创新引领方面有更大作为。

  实施千家创新型国有企业培育工程,实施千家创新型国有企业培育工程,旨在突出科技自强,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强化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提升原创技术生产和应用转化能力,强化国有企业在产学研用中的协同创新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宏志表示,中央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要坚决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需求牵引、研用结合,推动资源集中、人才集聚,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划力、整合力、带动力,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发挥更大的引领支撑作用。

  1月5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强调,2023年中央企业“一利五率”目标为“一增一稳四提升”,“一增”即确保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GDP增速,力争取得更好业绩;“一稳”即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四提升”即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四个指标进一步提升。12月25日至12月26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强调要实现“一利稳增长,五率持续优化”。即利润总额、净利润和归母净利润协同增长,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同比改善,妍发投入强度和科技产出效率持续提高,整体资产负债率保持稳定。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此背景下,中央企业经营考核指标体系从“两利四率”向“一利五率”转变,一是更加注重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国资央企在这其中发挥引领作用,以净资产收益率替换了净利润指标,强化了投入产出效率,体现了对中央企业资本回报质量的要求。二是更加强调企业经营业绩“含金量”。

  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以营业现金流比替换了营业收入利润率,更重效率、现金与负债情况,可以更好推动企业价值重塑、实现高水平发展。

  下一步,为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一利五率”指标体系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也有所优化,增加了“净利润和归母净利润协同增长”和“科技产出效率持续提高”,主要体现在对国资央企质量效益和研发产出效益的考核强化。

  3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在原有11家示范企业基础上,将中国电科、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11家中央企业,上海汽车、安徽海螺等7家地方国有企业纳入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范围,至此,29家企业成为创建世界一流“示范生”。同时,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建设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行动,系统开展综合评估,从全国申报企业中优选200家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开展创建工作。这200家入选企业涵盖通信、电子等30多个行业,有超过1/3为上市公司,90家中央企业和36个地方国资委均有企业入选。3月31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推进会,对国有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进行动员部署。此前,3月3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会议,对国有企业对标开展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进行动员部署。10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推进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习强调:“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实现更大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这一要求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组织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同步开展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双示范”行动。对于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建设,主要聚焦“大而不强”、“全而不优”、“散而不精”等问题,最早11家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是对照“三个领军”、“三个领先”、“三个典范”的标准建设,现在扩容至29家世界一流示范企业,按照“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目标要求,当好标杆、做好示范、起好引领、形成经验,重点是提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公司治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品牌引领能力等五种能力。

  对于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建设,围绕“专业突出、创新驱动、管理精益、特色明显”的核心内涵和主要目标,聚焦主责主业、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引领、深化改革、管理提升等下功夫,重点深耕细分领域,当好细分领域的“排头兵”“先锋队”。

  同时,创建世界一流 “双示范”行动,要以价值创造为关键抓手,要注重价值创造,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数量型规模型向质量型效益效率型转变,从注重短期绩效向注重长期价值转变,从单一价值视角向整体价值理念转变。

  5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科改行动”“双百行动”扩围深化现场推进会,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对下一步改革工作进行再强调、再部署。12月15日,国资委公布的“双百企业”和“科改企业”名单再次调整,最新“双百企业”数量为572家,“科改企业”数量为664家。相比今年5月份确定的580家和672家,各减少8家。此前,国资委印发《关于支持鼓励“科改企业”“双百企业”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有关事项的通知》,从企业授权、创新方向、公司治理、选人用人、成果转化、薪酬机制、资本运营、容错免职、营造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支持举措。

  “科改行动”“双百行动”作为国企改革专项行动,自实施以来在科学技术创新、市场化改革、经营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涌现出一批改革样板和创新尖兵,较好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新使命新任务,“科改企业”“双百企业”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持之以恒抓好改革创新,聚焦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和新型经营责任制、强化科学技术创新等重点环节,通过改革释放发展活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引领现代新国企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8月,国资委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的通知》(简称《通知》),助力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环境、社会、治理)专项报告编制工作。该文件是为落实2022年国资委发布的《提高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要求中央企业探索建立健全ESG体系,力争到2023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通知》已经下发至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国企,在推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发布高质量ESG报告的同时,受到投资者广泛关注,社会反响热烈。

  ESG是一种关注企业在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维度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近年来,我国相关监督管理的机构从宏观层面不断健全ESG生态体系。

  2022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新成立社会责任局,明白准确地提出要“抓好中央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工作,指导推动企业积极践行ESG理念,主动适应、引领国际规则标准制定,更好推动可持续发展”。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要在ESG体系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强化社会责任理念,建立健全ESG治理,持续编发高质量的ESG报告,不断的提高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2022年12月,“中央企业ESG联盟”宣告正式成立,首批成员企业共11家,分别是航空工业集团、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移动、中国宝武、中铝集团、国投集团、华润集团、中国建材、国药集团。2023年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了首届“中国ESG榜样”年度盛典,中国石化、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移动、中国宝武、华润集团等6家中央企业入选十大“中国ESG榜样”企业。下一步,规范央企ESG报告信息公开披露质量将成为重点,如何体现中国特色,如何对社会关切的一些针对性问题、实质性问题进行相对有效披露,还有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