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集中监管新动能 黄群慧:现代新型国有企业建设成效显著任务艰巨

来源于:新闻资讯 日期:2024-02-11 10:53:12 浏览:15次

  原标题:国资集中监管新动能 黄群慧:现代新型国有企业建设成效显著任务艰巨

  2023年6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标志着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之后的新一轮改革真正开始启动。本轮改革强调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切实发挥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学技术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以增强核心功能为目标,更突出功能性改革任务,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最大亮点,也是最大难点。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新一轮国企改革同步部署了制度性改革任务。

  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国有企业变成全球一流企业的根本之道。增强核心功能是国有企业担负新使命新任务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增强企业核心功能的有力支撑,增强核心功能对企业持续提高核心竞争力起到引领作用。两者之间,既有明显区别又有紧密联系。

  核心竞争力强不强,市场说了算。每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完全一样,但往往可以概括普遍性规律,抽离出可量化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核心功能强不强,国家说了算。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有整体性要求,但具体到每一家公司又有明显差异,考核时要做到“一企一策”。

  提高核心竞争力也好,增强核心功能也好,都对国资监管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着眼个性,提高差异化、个性化、精准化监管水平,又要注重全局,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监管效果。2023年9月1日出版的《国资报告》推出特别策划《国资集中监管新动能》,分为上下两篇,分别聚焦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邀请国资委相关厅局专家学者和国有企业发表真知灼见。

  新一轮改革中,国务院国资委将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深化分类改革,推动分类考核与企业功能使命更精准适应,国资监管与公司治理更好衔接,国资监管更加健全更广覆盖,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督管理体制更完善,进一步调整优化监管政策、监管方式、监管手段,推动国资央企真正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大国重器、强国基石。

  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国有企业变成全球一流企业的根本之道。对于新时代的国有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更集中地体现在持续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方面。本期策划上篇邀请专家、国资委厅局和多家央企,从理论、政策、实践角度分别阐述核心竞争力提高之道。

  今天,我们为您分享《上篇:提高核心竞争力》中的第一篇观点《现代新型国有企业建设成效显著任务艰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格外的重视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我国国有企业未来的发展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一系列重要文件陆续出台,形成了引领国资国企改革的“1+N”系统性政策体系。2020年—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顺利开展,依照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要求,通过中央和地方自上而下的改革部署,在形成更成熟更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督管理体制、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这一轮三年行动中,现代新型国有企业建设取得重要成绩,慢慢的变多现代新型国有企业不断涌现,为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日趋成熟,现代新型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逐步完善。依照《关于中央企业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的若干意见(试行)》,中央企业集团全面完成党建入章,全部实现党委(党组)书记、董事长“一肩挑”,全部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和1.26万户重要子企业制定了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在制度上、组织上、程序上确保了党委(党组)的领导地位。与此同时,3.8万户各级国有公司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加快形成。

  现代新型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初见成效。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能够持续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能力,包括技术、资源、人才、企业文化等方面。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有企业建立了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以“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制度改革多层级深度推进,开展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中央企业和地方各级子企业的比例由2020年底的23.5%、23.2%均提升到99%以上。科技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明显地增强,创新体制得到重塑和加强,创新激励机制逐渐完备,2022年中央企业研发投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

  现代新型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作用逐步明晰。核心功能对于不同企业有不同定义,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核心功能体现在增强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上,简而言之就是要服务于国之大者。不同国有企业服务于国之大者的具体方面有所区别,这就要求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期间,国有企业过剩产能和低效无效资产加快退出,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2万多个各类公共服务机构、1500万户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基本完成分离移交。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布局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央企业涉及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领域营业收入占总体比重已超过70%。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中央企业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有效缓解集成电路、5G通信、高速铁路、大飞机等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北斗导航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标志性重大创新成果。

  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的突出成绩基础上,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乘势而上,精确指出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逐步推动现代新型国有企业建设迈向新阶段。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必然要承担起这一宏大历史使命。从世界一流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和我国国有公司发展的历史脉络这两个维度来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现代新型国有企业承担这一使命的重要意义。

  世界一流企业的成长过程伴随着企业价值导向的动态演进,企业使命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首要目的是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专注利润、产值等经济效益,为股东创造经济价值是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当企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公司开始关注长期利益,也逐渐注重员工、客户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随企业进入成熟期,企业除了考虑现实经济效益与客户价值外,还会积极将社会责任融入公司运营,与社会进行良性互动。当企业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进入追求卓越的发展阶段,企业自身的发展将会与社会经济发展深度互动,企业的健康运营将为社会带来福利增益,企业对于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投入,以及新商业模式的拓展,将带动相应产业板块发展。同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也将对世界一流企业的逐步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此时,这类企业的价值导向和使命定位,只有与其所处的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环境有机融合,才能够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历程,大概能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到1992年的“放权让利”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如何更好提质增效;1993年到2002年的“制度创新”时期,国有公司开始逐步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立市场主体,一批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迅速脱颖而出;2003年到2012年的“国资监管”时期,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改善,国资监督管理体系逐步建立;2013年至今的新时代国企改革时期,国有企业经营发展愈发成熟稳健,许多企业已逐步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在经过上一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后,国有企业已经以更成熟的面貌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因此,对于现代新型国有企业来说,承担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既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的要求,也是其实现自身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变成全球一流企业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在这一使命引领下,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是现代新型国有公司实现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方法。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基础,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国有企业都要构筑起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法宝,不断的提高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注重科技、效率、人才、品牌等要素的积淀,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经营指标体系和先进经验,加快打造竞争新优势。核心功能是国有企业区别于别的企业的应有之义,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国有企业在科学技术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上切实发挥应有作用,实现国有企业的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

  需要注意的是,要以分类改革的视角处理好核心竞争力与核心功能之间的关系。对于公益类国有企业,发挥核心功能是更重要的方面,要成为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的保障者,为推进共同富裕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商业一类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公司发展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可以在发展实体经济和现代化产业体系、践行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推动绿色发展方式转型等方面发挥功能作用。对于商业二类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具有内在联系,提升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其更好控制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这本身也是这类国有企业发挥核心功能的重要方面。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责任重大,现代新型国有企业建设需要持续发力,推动国有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形成更多可以更加好承担使命担当的现代新型国有企业。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部署,对现代新型国有企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大家都认为建设现代新型国有企业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发力:

  世界最大“超级充电宝”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以绿色清洁能源,保障华北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第一,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微观制度基础之一,也是现代新型国有企业的机制优势所在,既坚持了中国领导这个中国最大国情,又坚持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个市场化改革方向。面对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使命,国有企业要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一方面,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把党的领导有效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另一方面,要健全国有企业经营决策机制,推动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独立市场经营主体,使国有企业更多通过市场化的手段生产经营,并通过市场化的机制获得生产经营带来的收益或者风险,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深化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围绕国有企业核心功能的发挥进一步推进分类改革,将为现代新型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创造有利条件。当前对于国有企业的分类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不过在实践中来看,分类方式还能更加进一步细化,不同国有企业发挥的核心功能差异较大,考核评价机制难以有效区分;有些企业内部业务复杂,政策有几率存在一刀切的情况,易引起政策适用的真空。可以围绕企业核心功能或者使命担当,细化国有企业分类,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国有企业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正确的业绩观,切实把国有企业引导到做强做优做大上来。突出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从考核分配、干部管理、党建廉政等各方面督促引导国有企业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区分企业内部不同性质的业务活动,或者通过企业内部重组将某一类业务活动集中于特定子公司,以优化对于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三,鼓励国有企业更多投入科学技术创新领域。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科学技术研发投入与世界一流企业仍有很大的差距。应鼓励国有企业将更多资本投入到科学创造和技术革新之中,使制造业企业获得合理利润,减少其转向长期资金市场逐利的动机。把创新作为引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以创新人才为依托,向人才培养倾斜资本投入力度。能采用“揭榜挂帅”的机制引导有能力、有意愿的企业将国有资本投入到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未来产业、国家要重点发展的核心科技竞争产业中。积极探索有效的国有资本投资模式,通过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将投资风险控制在能承受的范围内,开展投资融资、产业培育、资本整合。

  第四,以现代新型国有企业高水平发展带动非公有制企业协同发展。以公平竞争为准则打造良性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性政策的基础性地位。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通过混合所有制形式助力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在国民经济循环中有效合作,助力提升经济循环效率和质量。通过资本引入将先进的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引进国有企业,发挥其他所有制股东的监督作用,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反对资本无序扩张,加强国有企业是否脱离主责主业、违背使命要求和偏离功能定位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力度。以重大科学技术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学技术基础设施为主线,整合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创新资源,探索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模式,包括创新生态协同模式、链长牵引型协同模式、科技赋能型协同模式等,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