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行金融科技战略的“5”要素全面解构

来源于:行业动态 日期:2024-03-24 22:33:40 浏览:15次

  近年来,新冠疫情散发反复,金融科学技术创新踏步前行。疫情加快经济金融习惯线上化迁徙趋势,隐私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云原生等数字技术加速集成应用,以ChatGPT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百花齐放,元宇宙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场景落地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金融科学技术创新赋能效应日益显现,并持续推动金融业生态重构。2022年初,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2025年实现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跨越式提升的愿景,我国金融科技正式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入“积厚成势”新发展阶段。踏步新阶段,“东数西算”工程启动实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进程加速,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方面推进,行业标准化研发应用、企业科技投入持续加强,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业智慧化转型中坚力量,金融科技发展正“积厚成势”。

  时下,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号角已然吹响,金融科学技术创新发展铿锵再出发。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金融科技发展风向标的六大行,其践行的转型战略、发展规划、未来布局都将深刻影响我国银行业的金融科技演进方向。因此,本文从“总体战略目标、金融科技组织架构、科学技术人员占比、科技投入占比、科技发展重点”等5个要素入手对六大行目前的金融科技布局进行重点剖析。

  工商银行紧密围绕该行“十四五”时期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深化数字化转型总体方案,推动“科技强行”和“数字工行(D-ICBC)”建设,筑牢安全生产运行底线,深化创新技术驱动能力,强化数据治理与赋能应用,提升金融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助力全行高质量发展。此外,工商银行着力加强D-ICBC数字生态、ECOS技术生态建设,为GBC+客户生态发展提供有力动能。

  工商银行深耕金融科技体制改革,持续优化组织架构,该行目前的金融科技组织布局为“一委员会、一部、三中心、一公司、一研究院”,并着力构建运营新布局,建立数据中台运营中心,组建金融科技生态拓展团队,以科技合作促进业务生态拓展。此外,围绕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重点建设八家数字化转型示范行,通过实践进一步完善数字化转型、数字金融的内涵外延,探索业务、数据、技术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以点带面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更好地满足重点区域发展需要。

  工商银行金融科技人才数量居六大行榜首。据工商银行2022年年报披露, 截至2022年末,该行金融科技人员为3.6万人,占全行员工的8.3%,其中,数据分析师超7,700人。(据分析,该行金融科技机构人员约超1.7万人,占员工总数比近3.9%。)

  在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工商银行一是紧跟国家科技政策导向,完善科学技术创新奖励制度。构建多维立体的数字化转型专项激励机制,分层奖励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突破的核心人才,为优秀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更加匹配的回报激励,充分释放人才创新活力。二是发力科技人才高地建设,夯实创新人才队伍基础。进一步增强科技菁英人才引进力度,首次开展科技与数据人才专项社会招聘,分层开展数字化菁英跨部门联合培养、科技菁英人才集中培养。深化不同层面科技和业务人才流动,全行选派近千名科技人才开展业务交流和基层任职锻炼,以人才流动推动科技基因向经营管理渗透融入。

  工商银行的科技投入亦居六大行榜首。2022年,该行金融科技投入262.24亿元,约占营业收入的2.86%。

  积极应对复杂多变外部形势和技术革新带来的新挑战,坚守安全生产底线,深入推进运维智能转型,加快升级安全防御体系,提升数据安全技术能力,全行信息系统可用率持续保持在99.99%以上高水平,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持续完善集团网络与信息安全防御体系。主动做好外部威胁情报监测和防护措施加固,通过搭建全网蜜网体系、部署主机安全防护系统、试点零信任体系框架等工作,提升集团动态防御能力。积极推进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入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试点示范单位。加强网络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和攻防核心能力研究储备,与国内网络安全领域头部科研机构共同建设同业首家综合型金融攻防靶场。

  二是有序推进生产运维转型。建立开放平台灾备体系,银行业首家顺利完成监管机构组织的突发式、实战化应急演练,顺利完成年度业务级异地灾备演练,应急管理体系完备性得到有效验证。建设运维数据中台和运维服务平台,有效提升重要应用系统监控效率,大幅减少应急处置切换时间。

  三是不断加强数据安全和信息保护管理水平。推动数据安全分级分类贯标和客户敏感信息保护,强化行业标准落地实施。上线企业级数据治理平台数据安全管理模块,建立识别规则库驱动自动贯标,强化基于数据分级分类的数据安全管理。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自评估,从数据安全管理、数据安全保护、数据安全运维等领域对全行数据安全开展自评估工作,持续提升全行数据安全保护水平。

  据工商银行2022年年报披露,该行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升级ECOS技术生态,推进基础设施关键核心领域技术攻关,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应用,打造一系列行业领跑优势的企业级新技术平台。截至2022年末,该行新增和累计专利授权数均居国内银行业第一位,牵头行业标准建设数量同业第一。

  一是强化“云计算+分布式”两大核心平台技术支撑能力。持续推广新一代云平台,入云规模及平台能力继续保持同业领先,金融云平台连续两年蝉联《亚洲银行家》“国际最佳云计算项目”。分布式技术体系进一步强化,日均服务调用量超过170亿次,获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鼎新杯”数字技术创新一等奖。

  二是提升企业级新技术平台技术支撑能力。人工智能技术平台金融业首家通过“人工智能开发平台应用成熟度”全能力域测评并获得最高等级认证;区块链融合多方安全计算技术,助力数据资产安全可信流通,连续两年入选《福布斯》“全球区块链50强”,“工银安心资金管理区块链”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项目;隐私计算平台成为银行业唯一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

  三是强化数据中台赋能。推动数据入湖共享,累计入湖4.5万张表;建立数据中台分层体系,新增知识图谱、客户标签、数据服务等要素,支撑全行数字化运营、风险联防联控、网点通等300余个重点场景建设;做实数据资产管理,做活数据要素生态,完成数据安全管理、联邦学习等领域11项行业标准编制。

  聚焦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国家战略需要,工商银行从营销、风控、运营等维度深化金融科技赋能与数据应用,打造一系列精品服务。

  一是强化数字营销能力。深度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升级贯穿前中后台的营销“智慧大脑”,适应全量客户差异需求;构建信用卡全连接营销服务体系,打通行内各营销资源、营销渠道、营销节点之间的数据传导,实现信用卡产品的数字化营销和智能化服务,支持营销人员对目标客户主动提醒和精准服务。创新对公业务营销管理体系,构建“千人千面”智享营销系统和移动端智享营销专版,面向各类对公客户群体开展数字化营销,丰富GBC资金承接、对公精品智能营销等数字服务。

  二是提升数字风控水平,推进“融安e”系列风控系统建设。基于银行业首个金融风险信息服务产品“融安e信”,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依托上百个风险类别、逾30亿数据为基础,提供API、APP、网页等多渠道服务模式,服务境内企业客户近10万家,同业客户300多家。“融安e防”信用风险监控系统全方位服务集团信用风险防控,依托大数据及工业遥感识别技术,实现基建、绿色能源等领域贷后智能监控。构建“融安e盾”企业级反欺诈平台,提升全面风险、市场风险、个人客户风险管理监控能力,支持7×24小时毫秒级交易风险的实时阻断。打造“工银融安e控”品牌,满足集团内控合规管理、监督检查评价、案防操作风险、反洗钱管理等业务场景需要,为集团内控合规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系统支撑。

  三是构建数字运营体系。运用OCR技术,实现支票、业务委托书等业务凭证要素智能识别,月均处理1,700余万笔;利用语音识别、声纹识别、语音合成等技术,构建体系完备的语音识别与反馈能力,广泛应用于智能客服、智能营销等各类业务场景,覆盖手机银行、电线个业务场景,涵盖个人金融、普惠金融等多个业务领域,智能服务会线亿通。加快“技术换人”场景应用,全年释放超过1.8万人年工作量;业界率先推出数字员工运营管理平台,创新推出工晓伴、工小讯、工小智等数字员工。

  农业银行将“数字经营”作为全行三大战略之一重点推进,不断深化应用金融科技前沿技术,深入推进信息科技iABC战略实施,持续提升科技支撑和赋能水平。

  农业银行总行按照“管理集中统一,应用研发、生产运行专业化运作”的原则,确立了“一委员会、一局、两中心、一公司”的科技组织架构。高级管理层下设科技与产品创新委员会,为信息科技建设及产品创新工作重大事项的审议机构,行长担任主任委员。农业银行自2021年6月在雄安新区揭牌成立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后,形成了研发中心“一总八分”的“多核引擎”架构。

  农业银行2022年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该行科技人员为10,021人,占员工总数比为2.2%。

  农业银行2022年年报披露,该行2022年信息科技资金投入总额为232.11亿元,约占营业收入的3.2%。近年来,该行持续提升科技投入,科技投入占比首次超3%。

  农业银行积极应对技术变革加速演进,加快推进新一代技术体系转型,打造面向未来的数字新基建与IT架构底座,深化金融科技应用,赋能业务经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一是大数据技术应用方面,推进数据深度整合和共性数据积累,大数据平台和数据中台提供一站式专属数据服务;启动数据湖建设,完成存算分离、流批一体的新技术架构试点落地。稳步推进分行数据类应用云上部署模式。

  二是云计算应用方面,完成一云多芯技术栈建设,纳管4万+服务器,承载1200+应用模块;加大IaaS、PaaS及SaaS云部署,基于PaaS部署的应用比例达到68%。

  三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启动新一代AI平台建设,计算引擎性能将提升4~5倍;落地企业级隐私计算平台,验证与第三方平台互联互通。深入研究AI大模型技术趋势,探索金融行业落地场景。推进智能掌银建设,提升智能语音助手、智能客服、智能搜索等服务的准确性和个性化。

  四是分布式核心系统建设方面,推进向分布式架构转型,分布式核心承接交易高峰期超67%的交易量。搭建分布式技术中台,提供高可用、高可靠、高性能的技术支撑。

  五是区块链技术应用方面,发布区块链服务框架2.0,提供多元化的链上存证与分布式数字身份认证服务,支持链上支付、信贷风控等领域应用创新。

  六是网络安全技术应用方面,完成企业级网络安全运营中心平台在总行和37 家分行的推广部署,实现28大类安全日志源的全面接入,支撑全行网络安全态势日常监测。

  九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应用方面,搭建企业级平台,运用于信用卡、财会、运营等领域,有效提升业务流程的执行效率。

  以容灾体系建设为重点,扩大灾备的业务接管范围,提高应急演练覆盖度,全面提升业务连续性保障水平。

  一是推进容灾建设。实现537个系统/模块的灾备建设,所有一、二、三级业务具备异地/同城容灾能力;实现90个系统/模块的双活建设,所有一级业务(除主机)实现全链路双活,面向业务连续性的容灾体系基本建成。

  二是“常态化+实战化”开展应急演练。重要系统演练覆盖率100%。在人民银行统一组织的金融业信息系统应急演练中,人员组织效率、技术切换效率、业务验证效率等指标均处于同业先进水平。

  三是深化一体化生产运维平台应用,生产系统监控覆盖率100%,应急工作站、应急调度平台全面启用,故障诊断及快速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是生产运行交易量快速增长,核心系统工作日日均交易量达12.15亿笔,日交易量峰值达15.17亿笔。核心系统主要业务时段可用率达99.99%。

  中国银行主动融入科技强国建设,将科技金融作为集团“八大金融(科技、绿色、普惠、跨境、消费、财富、供应链、县域)”战略之首,致力于成为科技金融的全要素整合者、全链条创新者、全周期服务者,争做新发展阶段科技金融领军银行,积极融入数字经济发展,深入推进集团全面数字化转型战略。

  中国银行目前的金融科技组织布局为“一委员会、一部、二中心、一公司”,即:金融数字化委员会、信息科技部、信息科技运营中心、软件中心和中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

  2022年,中国银行着力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持续深化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改革。其中,高级管理层(执行委员会)下金融数字化委员会整合原创新与产品管理委员会职责,进一步强化管理层对数字化转型的统筹推动力度;新设立科技金融委员会,负责集团科技金融工作统筹管理和专业决策;新设立场景生态与创新部,聚焦科技创新与场景建设,构建覆盖研究、孵化、运营的全流程产品管理体系;新成立数字资产运营中心,聚焦数据分析应用,全面提速数据挖掘、运用、经营的能力建设。此外,中国银行科技体系组织架构按照对口业务条线设置,业务科技深度融合,全流程敏捷响应市场变化和业务需求。总分联动,构建特色应用一体化研发体系,提升研发工艺和技术服务水平。深化“揭榜挂帅”机制,优化总分协同创新模式。

  中国银行2022年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该行科技条线%。其中,中国内地商业银行科技条线%。

  在数字化新军建设上,中国银行着力打造数字化管理、行业规划和架构设计人才,数字化营销、产品、运营、风控和交易人才,数据分析和信息科技人才等10支队伍。实施名单制管理,首批储备人才5,500余名,通过集中培训、项目攻坚、实战锻炼培养科技业务复合型人才。此外,举办数字金融学堂等活动提升全员数字化素养。

  中国银行2022年年报显示,该行2022年度信息科技投入为215.4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49%。

  中国银行积极融入数字经济发展,深入推进集团全面数字化转型战略。迎接数字时代,深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移动通信等科技运用,加快数字化转型。坚持底线思维,推进全面风险管理,筑牢风险防线,化解风险挑战,持续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

  一是固本强基,进一步夯实数字化转型底座。“绿洲工程”迭代推进,业务中台体系能力初步显现,客户营销、产品创新、管理经营等方面数字化流程、数据、机制支持不断丰富。“三横两纵”数据治理加速集团全面覆盖推广,累计梳理280万个数据项,形成22万个数据字典项,数据资产价值持续释放。渠道运营加速共享共用,利用新技术提升流程改进、业务集约和智能服务水平。

  二是锐意创新,丰富金融科技应用成果。持续升级新技术平台。“鸿鹄”分布式技术平台为126项应用/组件提供分布式架构研发运维支持。“瀚海”平台构筑移动端开发体系,支持行内51个移动应用。“星汉”大数据平台支持36个应用/组件。企业级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和图像字符识别(OCR)平台加速推广,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平台迭代升级,专题研究驱动成果孵化,新技术应用场景范围不断扩大。2022年该行总计6项成果获得金融科技发展奖,其中“三横两纵一线”企业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荣获一等奖。全年专利新增申请5,000余件,新获授权611件。区块链和5G专利累计申请量保持同业领先,前瞻布局,率先公开元宇宙有关专利。

  三是安全为先,保障业务运行更加稳健。成立集团网络安全中心、网络攻防实验室,进一步提升集团网络安全运营能力。积极做好冬(残)奥会、进口博览会、消博会等重要活动金融服务科技支持。积极应对疫情影响,持续做好业务连续性科技保障。行信平台日均在线万次,新增对客经营功能,持续迭代优化员工使用体验。推广移动远程办公,有力保障业务发展不“断档”,金融服务不“打折”。

  四是提质增效,提升数字金融服务便捷性。发布手机银行8.0版,升级私行、场景、新市民等专区服务,新增美好乡村版,突出共享数字价值、财富价值和生态价值,手机银行月活客户数持续增长。迭代升级新版企业网银,对公线上交易客户企业手机银行渠道占比持续提升。推出“中银企业e管家”“中银企业云直联”,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长尾客群。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化平台实现智能识别和挖掘客户功能。普惠金融提供综合化数字化方案,打造有力度、有速度、有温度的“I·SMART—中银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跨境金融搭建“中银跨境e商通”跨境电商结算产品体系,助力稳外贸。消费金融打通房贷、启航贷、国家助学贷款等业务数字化经营全流程。供应链金融产品“融易信”突破上游中小微企业融资手续繁琐、流程冗长等现实瓶颈。巩固数字化闭环营销能力,完善“智惠达2.0”全流程营销管理,“福仔云游记”累计客户数突破千万。

  五是开放融合,纵深推进场景生态建设。聚焦跨境、教育、体育、银发等惠民场景,触达用户共计超过2.3亿人次。全面推广“中银跨境GO”APP,累计注册用户突破600万。建设场景中台,构筑用户、数据、内容、营销、客服、风控等6项基础能力,支持场景敏捷开发和集约运营。发布场景金融白皮书2.0、“数字进博”方案、“智慧海南”建设成果、中银数币生态家族等数字化解决方案,积极贡献中行智慧,提供中行方案。

  在金融科技战略规划方面,为深化新金融行动,形成金融科技新优势,建行集团研究制定了《中国建设银行金融科技战略规划(2021-2025年)》(TOP+2.0),聚焦“金融科技的领跑者、自主创新的国家队、新金融生态的开拓者”三个战略定位,对集团金融科技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总体部署,建设新基建,积蓄新动能,推进金融科技战略纵深发展,致力于将建行打造成为“最懂金融的科技集团”和“最懂科技的金融集团”。2022年,建行集团以创新驱动数字化经营,持续深化新金融行动,纵深推进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战略”。

  建设银行目前的金融科技组织架构为“一委员会、一部、一中心、一公司”,即:金融科技与数字化建设委员会、金融科技部、运营数据中心以及建信金融科技公司。与此同时,该行加强完善金融科技体制机制,深化ITBP(信息技术业务合作伙伴)工作机制,持续优化IT研发结构,加强企业级需求统筹,业技融合能力进一步提升。此外,建设银行首次在2022年年报中界定了“科技渠运板块”,该板块涵盖数字化建设办公室、网络金融部、渠道与运营管理部、数据管理部、金融科技部、建信金科等部门。

  建设银行2022年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建行集团金融科技人员数量为15,811人,占集团人数的4.20%。

  在金融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上,建设银行将金融科技人才工程列为全行首个重大人才项目,着力推进“懂科技的管理人才”“懂业务的科技人才”“懂行情的市场化IT人才”三类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银行2022年年报显示,2022年该行金融科技投入232.9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83%,与上年度基本持平,其中研发费和科学技术人员人力费等费用性支出保持持续增长。

  建行集团纵深推进金融科技战略,夯实新金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业务与技术融合水平不断提升,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对内与对外赋能相融并进。

  一是持续推进全面云化转型,打造“建行云”高价值品牌。“建行云”率先实现“多功能区、多地域、多技术栈、多种芯片”的“四多”布局,算力规模较上年提升超30%,整体规模和服务能力保持同业领先。

  二是持续推进技术中台建设,实现企业级共享复用和敏捷供给。容器云平台实现应用跨机房多活高可用容器化部署,为应用提供灵活的资源调度、快速部署、自动化运维支持,通过国内首批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原生技术架构成熟度” 最高等级评估认证。分布式平台实现PaaS化供给,支持同城双活及异地灾备模式,具备一键式切换能力。打造体系化、工程化、产品化的人工智能能力,自主研发人工智能平台,实现模型服务数据在线回流,支持模型敏捷迭代,累计支持742个业务场景;打造金融影像识别和视频识别产品,以配置化方式大幅提升场景支持效率,通用票据图像识别要素级准确率达90%以上;深化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运用于货币市场“AI交易员”,询报价时间缩短近90%;自研语音识别能力,运用于分期通语音质检场景,人工抽检替代率100% ;智能推荐助力手机银行、“建行生活”精准触客营销,营销活动用户点击转化率提升超200%。实现大数据“流批”数据一体化处理模式,形成覆盖全渠道的企业级采集能力,完成跨地区、跨机房的高可用能力建设,数字化经营指标加工时间大幅缩短,日均实时处理数据超过550亿条。自研区块链底层框架,在智能合约安全、高效共识、隐私算法、数据存储与数据管理方面提升核心技术能力,支持贸易融资、跨境支付、信盟链、乡村振兴等应用场景,连续四年入围《福布斯》“全球区块链50强”。搭建敏捷研发自动化部署平台和统一制品库,部署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20分钟。物联平台构建了“云-管-边-端”的整体物联架构体系,释放智能物联网(AIoT)视频服务价值,助力安防等典型业务场景推广。

  三是深入推进分布式架构转型,赋能集团新金融高质量发展。建成同业首个客户过亿的全栈信创信用卡分布式核心系统,客户信息、个贷等银行核心系统完成全量业务迁移至分布式系统,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承担了1.83亿客户、全行四分之一的业务量。自主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重构资产负债管理计量引擎及管理工具;实现外汇、拆借、贵金属、大宗商品业务在“蓝芯”运营平台投产运行,“蓝芯”工程-投资与交易业务智能管控平台项目荣获人行金融科技发展奖一等奖。科技研发持续提质增效,平均实施周期为56天,需求交付率达91.3%;全年投产版本2.4万个,同比增长13%,投产天数323天,投产密度为88.49%。完成“建行生活”2.0、手机银行2023、“建行惠懂你”3.0等835个项目实施,协同推进个人养老金、央企司库等重点专项工作,有力支撑业务高质量发展。建信人寿“新一代”保险业务系统上线,建银咨询“添翼工程”主体工程完工,建信养老“银杏工程”全面投产上线,科技赋能子公司系统建设取得重大成效。

  四是提升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能力,保障业务连续性。建设研发安全运营一体化机制,推动“自动化、工具化、精细化”的研发与“实战化、常态化、体系化”的安全运营形成闭环管理、良性循环。打造集团一体化的智慧安全运营平台,实现安全事件处置的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的机控和协同联动,具备快速有效应对全渠道、大规模网络攻击的能力。全年未发生重大网络安全事件。重要业务具备可持续服务能力,重要系统异地灾备覆盖率达到100%,重要系统演练覆盖率达100%,持续优化一键式切换、指挥响应和业务协同等综合实战能力。

  交通银行致力于建设“数字化新交行”,坚持科技引领,持续强化科技赋能,并把“科技金融”列为四大业务(普惠金融、贸易金融、科技金融、财富金融)特色之一。坚定推动以“平台、开放、智能、企业级、重塑”为核心的金融科技发展愿景落地,将数字化思维和运营理念贯穿经营管理全过程。2022年,交行集团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充分运用“数据+技术”新要素赋能业务提质增效,金融科技价值创造能力持续增强。并提出要在“上海主场”建设、数字化转型两大重点领域率先实现创新突破。

  交通银行目前的金融科技组织架构为“两部、三中心、一研究院、一公司、一办”,即:金融科技部/数字化转型办公室、数据管理与应用部;软件开发中心、数据中心(系统运营中心)、测试中心;金融科技创新研究院;交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此外,交通银行正在稳步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及灾备体系建设,规划贵州贵安、内蒙古和林格尔两个新异地数据中心,加快浦江新同城数据中心建设,提高同城与异地灾备中心真实业务接管能力,支撑转型发展。

  交通银行2022年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交行集团金融科技人员为5,862人,较上年末增长29.15%,占集团员工总人数比例6.38%,较上年末上升1.35个百分点。据年报披露,该行着力推进金融科技万人计划,金融科技人员数量较三年前增长近70%。

  (注:该行统计数据中金融科技人员包括金科部门人员,以及在业务部门利用科技赋能的各类人员。)

  交通银行2022年年报显示,近年来该行数字化转型投入力度持续加大,2022年金融科技投入为116.31亿元,同比增长32.93%;占营业收入的5.26%,同比上升1.22个百分点。

  2022年,交通银行聚焦价值创造和零售先行,深化数字化、企业级思维,以信息技术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建强数字化转型业务与技术平台支撑能力,加快场景生态体系建设,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新模式。着力提升灵活敏捷的产品创新能力、开放协同的渠道服务能力、精准智能的经营管理能力,促进数字化经营整体能力跃升。

  一是优政方面,在网点推出“交政通”服务,打造百姓身边的“政务办事大厅”。2022年末,已有1,826个营业网点上线了地方政务服务事项,网点覆盖率64.3%,长三角地区分行及广东省分行实现网点全覆盖。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标准收发器在跨境金融场景中的应用,推进生态圈建设。

  二是利企方面,聚焦民生消费、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等领域的金融需求,落实金融普惠与服务民生。“普惠e贷”优化全线上流程,保障疫情期间业务正常办理;“兴农e贷”持续丰富乡村振兴产品体系;线上产业链金融服务为中小微企业融资纾困;B2B支付项目首批上线银企付、跨境电商、电费管家和要素市场结算等四项可售产品,同步对接阿里、腾讯等8家业内头部客户。

  三是为民方面,信用就医已在45个城市上线,支持长三角异地就医跨省通办。围绕大出行、大医疗、大零售、大民生、大教育等主题领域以及客户需求,开展数币功能创新和场景应用建设,构建数币常态化运营体系,2022年末,钱包余额5.62亿元,累计交易金额794亿元。

  一是以企业级、数字化思维系统推进企业级架构和中台建设,零售信贷和B2B支付两个企架试点项目顺利上线,初步形成包括营销中台、运营中台、风控中台、数据中台和企业级技术平台在内的全新架构。

  二是成功上线贷记卡分布式核心系统重构项目,成为首家使用自主可控分布式核心系统的国有大行。新系统通过全面重构业务架构体系,提升客户体验及经营质效。贷记卡分布式新核心系统获人民银行2022年金融科技发展一等奖。

  三是持续提升基础设施云化服务能力,完成新一代分布式云平台规划,加快实现多云部署,丰富“一云多芯”策略。“5G全域智能金融云专网”获评由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主办的2022年世界5G大会“十大应用案例”,以及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三等奖,推动5G技术在金融业的加速应用。

  四是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全栈式知识图谱平台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等上下游产业链路,助力业务织网补链。优化电信欺诈账户拦截规则,提升风险预警精准性,全年管控欺诈账户1,600余个。推动业务操作自动化,压降手工环节,提升业务处理质效,开户影像资料核查等任务从原先的3个月压缩至1周。

  一是推进数据治理,数据标准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基于数据质量管理系统实现数据质量闭环管控,数据规范化水平稳步提升。数据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权益保护影响性评估有效落实,数据安全成熟度评估体系基本形成。

  二是建强企业级数据中台,为业务数字化转型提供统一集成、高效智能的数据服务支撑。数据分析平台成为全行数据建模、策略设计、分析应用的统一平台。管理驾驶舱支持国家战略导向、业务经营重点等各类指标的在线化展示和灵活查询,全行经营管理数字化、科学化水平稳步提升。积极融入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成为上海数据交易所、深圳数据交易所首批数商。2022年,该行获评国家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DCMM)四级认证,获得国际数据治理协会“数据治理最佳实践奖”、信通院大数据“星河”数据资产管理标杆案例奖、全球数商大会“数据资产创新奖”。

  一是全力保障全行产系统整体运行平稳,以及疫情期间业务连续开展,确保生产系统稳定运行。

  二是面向集团员工开展金融科技伦理宣贯培训,持续提升员工金融科技伦理素养。

  邮储银行以“十四五”IT规划为引领,深入推进智慧、平台、体验、生态和数字化“加速度”(SPEED)科技战略实施,加强科技助推能力建设,加快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发展,为推动全行数字化转型做好科技支撑。与此同时,该行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全行转型发展的重点战略举措,探索符合自身特性的转型方式,在探索中前进,在变革中发展,规划了“123456”数字化转型战略布局,全力推动“数字生态银行”建设。“123456”数字化转型战略布局具体如下:

  邮储银行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组织架构,以全面加快推动业技融合,强化数据能力,支撑金融科学技术创新发展。2022年,该行将原管理信息部更名为数据管理部,形成目前“三部、两中心”

  邮储银行2022年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邮储银行全行IT队伍为6,373人,占员工总数比为3.27%。

  邮储银行持续充实科技队伍力量。坚持常态化招聘,总行IT队伍增加至4,294人,分行2,079人,全行超过6,300人。着力提升队伍专业能力。选拔143名青年、骨干人才,初步完成“青年、骨干、领军”三级人才梯队搭建。实施差异化专项绩效薪酬分配,进一步激发员工积极性、创造性。探索组建分行复合型团队,以交易银行业务为试点,在北京等6家分行选派分行科技人员在一级分行交易银行部门担任售前工程师,技术、业务人员共同参与业务营销和工程实施,有力支撑分行业务创新转型发展。

  邮储银行2022年年报显示,该行2022年信息科技投入为106.52亿元,同比增长6.20%,占营业收入的3.18%。

  邮储银行以金融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加速业务模式转型,搭建智能风控体系,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领先数字生态银行。同时,该行立足网点优势、队伍优势,强化线上与线下、智能与人工的有机融合,构建了垂直管理、横向协同、多方参与的“矩阵式”总分协同数字化转型推进机制。全行36家一级分行积极参与各地政府和龙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项目建设,发挥地域特色、挖掘区域潜力,打造有温度的数字金融服务。

  全力加快信息化工程建设,以四个“新一代”、十大项目群、100项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夯实企业级共享平台建设,深入推进敏捷研发,探索“派驻式” “嵌入式”“项目式”三种敏捷项目管理模式,助力全行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报告期内,330项信息化工程投产上线,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智能化水平,降低服务成本,提升客户体验。

  一是持续优化研发工艺和流程,实现DevOps(开发运维一体化)工具链在敏捷项目、自主研发项目全覆盖,

  实现需求、设计、开发、测试、运维全流程贯通和一体化支撑,全面提升系统研发质效。大力推动专业化测试能力建设,自主编制软件测试发展“星光计划”,通过TMMi(Test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测试成熟度模型集成)4级认证,自主研发智能测试“星辰平台”,打造同业领先的DevOps持续测试能力。

  发布首版数据资产白皮书,以“治理即服务、数据即价值、可见即可得”为主题,盘点行内10万余项数据资产,全面总结了数据分析模型、指标、标签、服务等数据资产成果,同时聚焦乡村振兴、线上金融、风险管理等重点业务领域,输出数据资产服务,赋能业务发展。成功举办第三届数据建模大赛,加强大数据人才沟通交流,共吸引314支队伍1,664人参加,挖掘出66项优质大数据应用成果,强化该行数据资产积累,助推数字化转型发展。

  全行数据资源实现统一接入、统一存储、统一加工,大数据平台整合接入行内146个业务系统。不断推进大数据赋能精准营销,客户数据集市累计上线客群特征、产品持有、交易特征等领域1,600余个零售客户标签和近400个对公客户标签。围绕能力建设与场景支撑,数据中台优化用户可视化交互体验,累计上线手机银行千人千面、生肖卡营销活动等200余个数据服务内容,支撑营销管理、客户分析等9大场景。全行部署分析模型和策略规则8,000多个,极大提升客户识别、集约运营、风险防控等领域的效能,消费信贷客群响应转化率提升10倍,人工营销成本降低50%。

  邮储银行持续推动邮储大脑“三大平台六大能力群”建设,依托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发挥创新引擎作用,高标准赋能业务发展。

  邮储大脑机器学习平台为OCR识别提供部署环境,为成本报账、新一代人力资源系统、法律事务系统等16项工程提供预测服务。生物特征识别系统为30多个行内外系统提供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活体检测、图像检测等多种能力,支持刷脸取款、贷款申请、大额转账等180+业务场景,月均提供服务6,060万次。智能图像配合信贷业务平台等18项工程落地极速贷、邮享贷、移动展业等20余个场景应用,提供借据、结婚证等15类通用证件识别服务,支持每日近34万笔OCR文字识别和每日近3万笔智能稽核。

  知识图谱系统以多模知识融合、深层次关系挖掘等方式输出全新的数据视角,为风险管理、客户关系等领域提供决策依据。报告期内累计已跟踪超100万张卡/户关系,打造40亿+节点、36亿+关系边的企业级业务图谱,输出超4,000万笔风险分析评估结果。生物特征识别系统强化人脸识别及活体检测算法能力,已全面用于行内手机银行、数字人民币等重要系统,有效提升身份核验环节的防攻击能力,保障全行电子渠道业务办理安全性。持续提升行内外用户体验。智能语言语音系统对接在线客服、语音播报、语音输入、模糊搜索、离线质检、智能外呼、客服助手、陪练机器人等8大类业务场景。面向客户,该行提供随时随地的业务服务与即时有效的信息提醒,日均调用达18.40万次,调用成功率近100%;对于行内用户,在事前培训、事中辅助、事后质检等方面的流程提供全方位智能化管理支持,进一步提升该行服务效率和质量。智能外呼方面,已在贷后还款提醒、主动授信、身份核实、满意度回访等场景应用,截至2022年末,累计触达客户3,053万名,转写及语义识别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有效节约人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座席服务方面,该行借助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对三地两中心座席服务100%智能质检,持续提升该行客户服务质量,改善服务形象。

  深耕区块链场景应用,推进金融科技融合,形成“1+N”技术与多业务场景融合的区块链生态圈。

  制定新型金融科技战略、调整契合数字经济时代的科技体制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及人才队伍建设、布局IT架构转型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据能力建设、加快场景生态体系建设、深化业技融合、抢抓新技术探讨研究、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夯实数字金融基座……已成为当下商业银行攫取技术发展机遇,深挖数据资源价值,打造新环境及新格局下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以及加快推进数智化转型的关键部署。预见未来,数字引擎的加速效应将更加凸显,科学技术创新也将持续成为驱动商业银行深化转型的关键支撑,以及撬动金融及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的有力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