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儿童心理健康公益组织何为?这场圆桌对话讲透了

来源于:行业动态 日期:2024-03-24 22:33:31 浏览:15次

  据国家卫健委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有3.4亿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其中约有3000万人受心理障碍困扰。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发生率在17.6%。近些年这一问题获得了中央格外的重视,教育部不仅出台了专项行动,国家还出台了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政策。近些年,慢慢的变多的公益组织也开始参与儿童心理健康的服务实践和模式探索。

  3月21日,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承办的圆桌对话会在山东省滨州市举办。围绕“公益组织参与儿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这一主题,来自全国多地的医卫、教育、政法、心理以及社会工作等部门及行业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共话公益组织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的意义和角色作用。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杨志媛在开场致辞中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学者及同行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本次的会议目标是推动公益项目在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健康体系建设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同时提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将持续发挥平台作用,热情参加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立,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组织参与健康中国行动的应有作用。

  国家卫健委直属机关党委原一级巡视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杨志媛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在发言中表示,公益慈善力量应在心理健康领域充分的发挥其三个特性,一是快速回应社会需求,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二是发挥创新精神,充分调动有关专业资源中的创新力量;三是发挥联合力量,形成社会合力。最终从社会福利体系、社会政策、社会服务等多个角度对儿童青少年给予心理健康服务的全面支持。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李晓林在发言中介绍了基金会在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取得的实践经验、遇到的问题挑战和未来的规划设想。基于过往的实践探索,李晓林直言当前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存在诸多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副主任黄放带来《中国儿童心理健康的工作探索》为题的分析报告。该报告对“儿童心理健康优秀公益项目案例征集活动”中的案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当前公益项目正更高频地进入社区和学校,并在“预防环节”强劲发力;公益项目主要依托社工、教师、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等7类服务队伍开展;公益项目呈现出保障儿童权利,践行儿童友好,以儿童为中心的共性理念。

  黄放介绍称,公益项目着重为儿童提供八个方面的价值,包括政策倡导、实践研究、增强公众意识、赋能培训、开发知识产品、填补服务缺口、支持儿童个体需求、促进儿童的综合保护。而优秀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普遍具有三方面特点:格外的重视专业方面技术和知识;紧密衔接且多元环节内容保障了服务干预的有效性;充分的发挥了基层社会组织聚合资源的枢纽作用。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培训交流中心交流部部长赖洪桂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实践与研究”进行了专题分享,特别提及了基金会项目在心理健康示范校建设、专家精品课程、心理教师督导、亲子支持以及危机干预方面的五大特色。“尽管面临着来自教师、教育管理部门、留守儿童家庭、资金支持等多方面挑战,基金会仍将在今后实践中加大调研力度,促进项目提质增效、良性科学发展,增强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赖洪桂表示。

  国际救助儿童会(英国)北京代表处国家教育项目主任张英,在分享中为我们阐述了救助儿童会在儿童全生命周期心理健康服务的实践和探索。针对婴幼儿期,强调建立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的重要性,通过亲子互动指导以促进儿童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在学前期,通过游戏等方式,帮助儿童认识情绪表达和社会情感,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对于学龄早期的儿童,项目主要是通过社会情感学习活动和朋辈支持,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以及社交的能力。而对于青春期的孩子,项目着眼于培养情绪管理、冲突解决等能力,通过团辅和心理大课间活动,支持他们度过这一关键阶段。

  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的执行秘书长代洁分享了基金会的公益项目是如何通过艺术疗愈来促进心理健康的。据她介绍,基金会项目最重要的包含“心灵放映室”“心桥计划”“艺术疗愈”“心圆计划”等,“截至2023年底,已捐助超过2206万元,受助人群超过92万人次。”代洁重点介绍了其中的“心灵放映室”项目。该项目以表达性艺术疗愈为理论基础,联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正奎教授领衔研发的K9项目用书,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课程,项目累计受益学生达72万人次。

  在学校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这一议题上,唐颖带来了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浩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项目实践经验,项目从营造健康的儿童环境、危机预警、评估和计划、心理干预进行设计,面向汉滨区县河镇的留守儿童开展服务,已帮助孩子们应对家庭困境和心理健康有关问题。服务内容有个案心理辅导、小组团体辅导、生涯规划主题活动等,目前该项目帮助了许多孩子解决了心理困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唐颖表示,在过去四年里机构服务了3000多人,“希望可以借此论坛机会呼吁更多人关注和支持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

  圆桌对话环节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徐珊的主持下进行,围绕“儿童心理健康公益项目的多元参与”这一主题,多位嘉宾对所在机构提供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进行了介绍并展开深入探讨。“通过问题导向,从对儿童最有帮助的点入手开展服务或链接资源才能更好地支持儿童。”对话中,资深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师章淼榕分享的跨专业心理咨询个案,触碰到家庭教育中心理支持的隐秘角落。

  她发现,来咨询的青少年不只需要心理咨询服务,还需要各类资源转介或链接服务。举例来说,一个来咨询的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接触发现孩子一直处在压抑的环境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关键。首先孩子的父母关系差婚内分居,其次孩子因数学不好非常内疚,认为对不起妈妈,虽然非常努力但无法改变,再加上孩子不善交流就憋出了心理问题。“这样的一种情况紧靠咨询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除了帮助孩子进行认知行为调整外,还需要建议父母直面婚姻问题,有明确的决定有利于孩子去接受与适应,另一方面帮孩子链接了公益家庭教师资源提高数学成绩,后来孩子状态变化很大。”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刘正奎为圆桌交流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当前较为严峻复杂,但公益组织在现下参与体系建设非常有发挥空间。“公益组织能发挥慈善力量,灵活实践探索并协调整合资源,不仅直接使儿童和家庭受益,还能将探索经验形成标准和模式,再通过智库上升为国家政策。”

  在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他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考量:一个中心,以国家战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两个定位,既要守健康又要育新人,以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为目标培育未来具备心理素养的公民;三个对象,面向所有学生,面向所有家长,同时面向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四个体系,建立同辈支持体系,建立分级分类体系,建立危机干预体系等;五个要素,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支持,必要场地支持,机构参与及机制搭建;六个主体参与,公益性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班主任和学科老师、志愿者及儿童家庭间的自助互助;七个子系统,例如评估系统、转介系统等;八项伦理,光有热情不行还要守好边界才能把事情做好。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