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名后又预告年度盈利中国华融正在讲出新故事

来源于:行业动态 日期:2024-02-01 03:26:48 浏览:15次

  2023年度归母净利润预计在10亿元至20亿元之间,相较于2022年同期净亏损275.81亿元,已实现大幅扭亏为盈。

  最近,中国华融大事不断。先是于1月19日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称将更名为中国中信金融实物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金融资产”),并顺利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如不出意外,在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后,中国华融将于近期正式完成更名。

  紧接着三天后,1月22日中国华融发布了2023年度经营业绩盈利预告。经初步测算,2023年度归母净利润预计在10亿元至20亿元之间,相较于2022年同期净亏损275.81亿元,已实现大幅扭亏为盈,这也是其在2020年创纪录亏损1029.03亿后首次实现净利润破10亿大关的好兆头。

  这两件大事,无疑给略显暗淡的金融市场释放了较为积极的信号,中国华融也迎来了新的拐点。

  整体而言,虽然中国华融2023年盈利的数额并不多,但这是其建立在夯实资产质量,计提损失400亿的基础上而实现的,客观来说,取得如此成绩尤为不易。这也代表着,随着此次大幅计提损失的完结,中国华融历经近六年之久的风险出清跌宕之路或接近尾声。

  中国华融在此次业绩盈利预告中就将扭亏为盈的原因重点归结于此,预告显示,受经济环境和行业整体影响,为进一步夯实资产,中国华融确认了资产减值损失和未实现的公允市价变动损失约400亿元,抵减了该公司本期利润,进一步奠定了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事实上,将时间线年开始就持续加大对自身风险资产排查和处置力度。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8年-2023年,其每年计提损失分别为338.46亿元、311.63亿元、1077亿元、176亿元、305亿元及400亿元。也就是说,这六年时间里中国华融一共计提了超2600亿元损失。

  此前,业内人士纷纷判断这六次连续大额计提是财务大清洗,目的很明确就是彻底将此前的风险窟窿填上,再结合目前更名为“中信金融实物资产”,中国华融通过一系列“刮骨疗伤”大动作来终结自身长久遗留的资产风险问题,为更名后的经营业绩上、数据上翻开新篇章而未雨绸缪。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2023年经营业绩实现扭亏为盈,中国华融表示还有另外两大原因:

  一是深化业务协同,积极拓展市场,加强资产管理,叠加长期资金市场变化趋势较上年度有所改善,权益类资产的公允市价变动损益同比增加,对公司全年盈利有积极贡献。

  作为我国四大AMC之一的中国华融,早在1999年就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国有银行改革和国有企业脱困而成立的。经过十年的沉淀期,中国华融从2009年后就开始了商业化转型,金融版图不断扩张至银行、证券、租赁、信托、期货、消费金融等多领域。

  第一阶段为稳定盈利期,2012-2017年,借助改制的红利,中国华融通过举债收并购等多样化方式加大资产收购和处置力度,并利用多元化资产管理和经营手段,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在此战略指引下,彼时中国华融已拥有了包括华融湘江银行、华融证券、华融金融租赁、华融期货、华融国际信托等10家平台子公司。

  也正是在这一阶段,中国华融总资产从2012年末的3150.34亿元飙升至2017年末的1.87万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2.34%。其盈利能力也慢慢地增加,净利润在2017年达到历史最高值为219.93亿元。

  然而,随着中国华融扩张步伐慢慢的变快,内部贪腐造成的风险也开始浮出水面,中国华融净利润出现断崖式下跌,也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千亿亏损“面纱”也随之被揭开。

  自2018年开始,中国华融资产规模开始急剧缩表,已从2017年的高位骤降至2022年末的9553.26亿元,净利润更是在2020年创造了四大AMC历史上最大的亏损1029.03亿元。随后的2021年,虽然中国华融通过加大资产盘活和现金回收,在当年实现“扭亏为盈”,短暂盈利3.79亿元,可好景不长,直至2022年中国华融再度交出亏损275.81亿元的“答卷”。

  进入到2023年,中国华融一边通过引入战投补充弹药,一边通过加速处置非主营业务子公司股权以瘦身甩掉包袱,以此聚焦主业。通过一系列的回血操作,目前逐步走上正轨,我们可将这种深度改革转型称为开启全新的第三阶段。

  据悉,2023年以来,中国华融加大了收购类重组业务的比重,全年累计新增收购不良资产包债权规模超1450亿元,合计收购各类不良资产666.56亿。比如,当期收购国企低效资产33.2亿元,助力国企改革;为有效落实“三保”政策,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救助危机房地产企业83.13亿元等等。

  这样的改革也是富有成效的,2023年上半年,中国华融营业收入总额达356.49亿元,同比增长141.8%。其中,来自主业不良资产经营板块的收入达到326.65亿元,所占总营收的比重由2019年的不足60%大幅度的提高至91.63%。

  在该阶段下,中国华融也在公告中表示:展望未来,公司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聚焦主业、回归本源,把握不良资产行业发展机遇,依托中信集团产融并举优势,为服务实体经济贡献更大力量。

  除了经营业绩备受外界关注之外,中国华融正式投入到中信集团“怀抱”下未来发展形态趋势会如何,更是投资者及市场所关切的焦点。

  实际上,早在2022年3月,彼时还是中国华融最大股东的财政部就将持有的24.07亿股内资股(占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3%)向中信集团增资。权益变更落地后,财政部持有中国华融的股比降至24.76%;中信集团股比则升至26.46%,取代财政部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中信集团也借此机会,顺利拿下一张全国性AMC牌照,在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等领域全牌照布局上迈向新台阶。

  对此,有市场分析的人表示,此次名称变更对中国华融而言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是未来有望与中信集团建立多元化的协同模式,在业务协同、风险管理等方面得到强有力的支持。目前,为了让中国华融尽快融入到中信集团,在业务层面上与中信银行、中信信托、中信城开的合作与协同,中信集团甚至将5%的股份转让给华融,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可谓空前。

  二是有利于体现中国华融深化改革、化险取得的不错成效,展现积极的精神面貌,树立全新的企业形象,逐步提升品牌影响力;三是有助于中国华融依托中信集团品牌价值,促进业务开展,逐步推动自身高质量转型发展。

  诚然,于整个金融市场而言,监管层以中国华融为先行试点突破口,给其他AMC机构的改革提前下了注脚。虽然四大AMC为中国建立起正常健康的银行运行体系,做出了杰出且富有成效的贡献,但是发展至今,风险持续累积已达到了预警值,四大AMC的改革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我们也能预见的是,在中国华融先行改革化险取得阶段性优异成果范本下,四大AMC跑马圈地似的狂奔时代已落下帷幕,将会迎来一个更加行稳致远的全新时代。(每财网出品)

  每财网声明: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表达的信息或者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