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国企改革回眸

来源于:环球网app官方下载安卓 日期:2024-02-11 10:54:16 浏览:15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广东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广东的改革探索,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近期,曾参与广东经济体制改革决策制订与实践的原广东省体改委的一批工作者,写就了名为《体制转轨———广东90年代的改革》的专著,记录了这一时期广东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以及存在的问题。这本书让人们重温了广东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改革史,其中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则全面记述了广东国企的改革历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企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广东根据中央所确定的改革目标和部署,在总结上世纪八十年代国企改革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对国企改革的思路进行了战略调整。

  在改革的内容上,从减税让利为主的政策调整转变为以转换机制为主的制度创新。在改革立足点上,从立足于搞好单个企业转变为搞活整个国有经济,从整体上统筹国企改革。在改革的力度上,从抓单项改革转变为改革、改组、改造与加强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在改革的范围上,从企业改革的孤军推进转变为配套改革。

  广东企业股份制经过1992年—1994年的大发展和1995年之后的巩固、完善和提高,到1999年底,全省有股份公司1202家,数量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其中已在深、沪两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有115家。

  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母子公司体制为突破口,初步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全省986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公司中,有582家进行了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广东组建和发展大公司集团的工作着力点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做调整,1996年重在制订发展的策略,1997年重在规范,1998年重在创新,2000年则是促使企业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增强国际竞争力。在“放小”方面,广东中小企业改制面已达70%左右,肇庆、广州、东莞等已超过90%。

  在重组方面,将原来分散在省政府50多个部门管理以及军队、武警、政法机关移交过来的1546家公司进行重组。从1996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准广州、深圳、佛山、汕头、韶关、湛江6个城市列入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广东全省共有194家国企列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规划》,核销银行呆坏帐49亿元,不仅消灭了一批亏损源,而且把66亿多元的国家银行债务从劣势企业转到偿还债务的能力强的优势企业。

  脱困攻坚战以特困行业为重点,抓亏损大户和小额亏损户,实施兼并、破产,推行债转股,取得了积极效果:国有大中型企业脱困率高,煤炭、制糖、纺织三大特困行业逐步走出困境,全省绝大部分地区的国企整体上实现盈利,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经过90年代的改革,国有经济不断壮大,控制力逐步增强。2000年,广东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公司实现的出售的收益、总利润和税金总额分别占全省工业的30.22%、45.24%和46.36%;资产总额5743.3亿元,占全省工业的40.77%;净资产额2514.5亿元,占全省工业的43.41%。国企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国领先水平,2000年广东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公司出售的收益占全国8.4%,居全国第一位;总利润占全国9.9%,居全国第三位;税金总额占全国5.9%,居全国第六位。

  但是,一些困扰广东国企改革与发展的根本问题还没有正真获得解决。第一,布局分散。在全省800多个行业小类中,国有经济涉及的行业有700多个,覆盖面高达90%左右。每家国企的国有资产平均不到600万元。第二,体制创新缓慢。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不足,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举步维艰,国有资产出资人缺位的问题突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还未真正建立起来。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优胜劣汰机制尚未形成。第三,政企不分的状况依然存在。政府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与行政管理的职能还没有正真获得合理的界定,国有企业难以摆脱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第四,亏损面和亏损额较大。2000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公司仍有1007家亏损,亏损面为23.21%,亏损额39.94亿元,占全省23.68%,亏损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9家,亏损状况在全国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