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国资国企改革与发展重点解读

来源于:环球网app官方下载安卓 日期:2024-01-29 00:32:33 浏览:15次

  2020年11月3日,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文发布,对“十四五”时期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

  《建议》在“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部分对国资国企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科学技术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等12个重点领域,《建议》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建议,“十四五”时期,国有企业在这些重点领域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20年11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这是今年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后由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的又一个国资国企改革政策文件。《意见》要求国有企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

  展望“十四五”,国资国企改革和发展的制度环境将加强完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将成为改革走向纵深的重要支撑。以《建议》和2021年初将要印发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为基础,国务院国资委将牵头编制“十四五”全国国有资本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规划,组织编制中央企业总体设计,指导央企和地方国资委编制自身规划,构建覆盖全国国资监管系统的三级规划体系。

  《建议》全文约2万字,由15个部分构成,共60条。国资国企改革相关联的内容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对国资国企改革的要求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中央重大会议的要求保持一致。

  在整体要求上,“十四五”《建议》强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并将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到的“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和一直以来强调的“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进行了有机统一,提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这与“十三五”建议中强调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相比是一种理论上的创新。随着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完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资本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建议》中国资国企改革的内容基本延续了“十三五”建议中的框架,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垄断行业的改革上有着较为一致的要求。《建议》在部分领域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强调“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和部分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国务院国资委近期在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时再次强调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这是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有企业的新要求,将在“十四五”时期继续贯彻。与“十三五”建议要求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表述相比,“竞争力”和“创新力”是两个新要求。

  《建议》提到了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这与十九大报告中“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求一致,将成为“十四五”时期国企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来源:《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的建议》,下同。

  《建议》从科学技术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等12个部分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并作出战略部署,是国有企业制定“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参考。普华永道结合国有企业的定位、所处行业和未来发展趋势,摘录了《建议》中的部分内容并予以解读。

  《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十九届四中全会也对国有企业提出了“创新力”的新要求。国有企业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体,在《建议》中列示的空天科技、集成电路和深地深海等领域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项目。2015年印发的《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发挥国有企业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和制造强国战略中的“骨干和表率作用”。在研发投入上,国务院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力争2022年重点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

  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项目。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

  《建议》要求“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国有经济在装备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优势显著,且重组和整合正在持续,行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有望逐步提升。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也是国有企业未来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国务院国资委近期印发了《关于快速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就推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做出全面部署。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

  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层次地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层次地融合,快速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

  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发展数字化的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化的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建议》要求“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市政设施建设工程等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在《建议》中提到的川藏铁路、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重大引调水等重点项目建设中,国有企业将继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ECO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点项目建设。

  《建议》要求“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目前,国有企业已经深度参与和服务了一系列国家战略,是国家战略落实的重要载体。

  2015年印发的国企改革指导意见要求国有企业在优化资本重点投资方向和领域时“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在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2019年中央企业与地方签署战略项目390多个,涉及投资超过1.5万亿元。

  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快速推进现代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建议》要求“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国有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战略也是国有企业国际化经营及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抓手。截止目前,共有80家中央企业在138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超过4700个项目。

  推进基础设施相互连通,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深化公共卫生、数字化的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

  《建议》要求“防范和化解影响我们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经济安全其中重要的一环。《建议》强调“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2015年印发的国企改革指导意见强调“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要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地位,支持非国有资本参股”,要求“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学技术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自2015年以来,中央已经陆续印发了超过50个政策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1+N”政策体系。截止2019年底,共有数百家企业入围“科改示范行动”、“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和“双百行动”等改革试点项目和专项工程,部分企业的改革任务已完成并启动新一轮的改革。2020年9月,市场期待已久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启动,将逐步推动国企改革走深走实,提升改革综合成效。

  中央企业2013年以来推进的混改事项达到4000项,引进各类社会资本超过1.5万亿元。截至2020年10月,央企业中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已超越了70%,省级国有企业混改比例接近60%。

  2016-2019年,产权交易市场完成国有企业混改项目4351宗,交易额8116亿元。

  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集中,在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交通运输、电信、煤炭等行业的占比达到80.1%。

  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完成22组、41家企业战略性重组,央企数量从2012年底的117家调整至2019年底的97家。新增中国融通资产管理集团、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中国安能建设集团、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等。

  主业处于石油石化、电力、通信、军工、机械、建筑等行业的企业资产总额和净资产占中央企业的比重均超过90%。

  国务院国资委已确定21家中央企业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并加大向两类公司的授权和放权力度,部分企业改革方案获批实施。省级地方政府计划组建超过100家两类公司,已有近百家开展试运作。

  电力:2016-2018年,全国电力市场化交易比重逐年提高,累计释放改革红利超过1800亿元;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共批复了四批404个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全国已建立北京、广州两个区域电力交易中心和33个省(区、市)电力交易中心。

  截止2019年底,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和2600多户全民所有制子企业全部完成公司制改制,96%的地方国资委出资企业已完成公司制改制。

  截至2019年底,83家中央企业建立了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中央企业所属二三级企业建立董事会的占比达到了76%,各省级国资委所出资一级企业中建立董事会的占比达到了90%。

  探寻改革之道,焕发国企活力。“国企混改”公众号由西姆国有经济研究院主办,为您带来国企改革最新资讯,最新政策深度解读、改革案例分析。咨询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