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地推进国企改革

来源于:环球网app官方下载安卓 日期:2024-01-06 04:36:05 浏览:15次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到城市开始,国有企业改革就一直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20多年的国企改革之路,在艰难的探索和实践中,步步走向深入,直至今天国企改革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有大规模的公司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的各项政策,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这为新形势下深化国企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从吉林来说,无论是回顾过去特别是中央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以来取得的成就,还是面对现实、加快振兴发展,推进国企改革始终是着力破解的重大课题。

  毋庸置疑,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我省一大优势的较高比重的国有企业,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样也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国有企业机制不活,历史包袱重,竞争能力不强,发展陷入困境,进而导致全省经济发展慢、财政实力弱、社会就业和保障压力大等突出矛盾,成为影响吉林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键症结,也是一直困扰我们的必解难题。可以说,吉林国有企业问题解决不好,发展就难以为继,富民也无从谈起。

  2003年,中央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吉林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任务是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增强活力。完成这一任务,从根本上说离不开、绕不过国企改革。从扩大总量看,作为我省第一推动力的项目投资,当时在东北振兴的情况下增速低于全国中等水准,2003、2004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9.7%、20.9%,分别比全国低7.8、5.7个百分点,这表明国有企业作为投资主体投入能力不强。从优化结构看,国有企业比重高,不仅民营经济没有发展起来,而且作为老工业基地,2004年第二产业比重为46.6%,比全国平均低6.4个百分点,这表明国有企业作为工业主体支撑能力不强。从提高效益看,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7.9%,低于全国11.1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公司资产贡献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比全国低1.2、2.4个百分点,这表明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竞争能力不强。从增强活力看,2004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比重高达81.5%,在全国是最高的,资产负债率61.9%,比全国平均高2.5个百分点。除了驻吉中直企业外,未改制的816户国有工业公司资产负债率达82.1%,50%的企业资不抵债,国有资产存量以每年10—15%的速度消失,这表明国有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发展能力不强。

  事实证明,吉林振兴发展必须以国有企业改革为突破口,特别是国家为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针对解决东北地区国有企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而且这些政策不是长期的,一旦错失,推进国企改革就将困难重重、步履维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针对国企发展现状,面对重大政策机遇,2005年省委、省政府不失时机地果断决策,利用一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实施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企改革攻坚,完成816户地方国有工业公司改制任务,可以说是决定吉林振兴发展命运的战略抉择。

  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每个方面的不懈努力,以地方国有工业公司改革攻坚为标志的国企改革取得可喜成果。一是改革领域由工业向别的行业扩展。在全面完成816户地方国有工业公司改制任务后,还完成其他工业公司改制301户,并带动粮食、流通、建筑等行业企业改制。几年来先后有3366户国有企业完成改制。二是实现多种方式整体改制。针对国有企业千差万别的情况,不搞“一刀切”,实行一企一策,实施重组的128户,整体出售的271户,其他采取管理层收购、破产关闭、注销等方式,实现了由国有或国有控股转变为股份制或民营独资,推进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全省股份制企业户数占地方国有工业公司的比例由2004年的19.3%提高到2007年的46.5%,资产所占比重由54.6%提高到77.9%。三是卸掉沉重历史包袱。清偿职工债务23.1亿元,保障了职工合法权益。通过打包回购、呆账核销等方式化解金融机构不良债务270亿元,改制后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幅度超过了30%。

  改革增添动力,创新释放活力。通过改革,企业体制机制不停地改进革新。改制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建立,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得到深化,长期束缚公司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逐步消除,一批重点企业和“老大难”企业重新焕发生机。通过改革,国有资本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改制后地方国有工业公司户数减少超过2/3,但资产总量扩大、质量提高、布局优化,控制力增强。到2008年末,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量达到4118亿元,比2004年净增1318亿元。816户企业改制后保留国有成分的117户企业中,国有股本仅占股本的25.9%,用39.8亿元的国有股本引导和控制了442.3亿元的资产。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退出,向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类、基础产业和特色产业集中。我省黑色冶炼、电力供应、交通设备、煤炭等行业国有资产占全部国有工业的比重达到66.5%,比2004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通过改革,培育和形成了新的合格市场投资主体。去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30.1亿美元,是2004年的5.2倍;引进外省到位资金1200亿元,是2004年10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08亿元,是2004年的4.8倍。通过改革,促进了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公司制作经营状况好转,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491亿元,比2004年增长1.5倍;实现利润353.8亿元,增长90%。通过改革,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在参与国企改革过程中,非公经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连续4年增速超过30%,去年达到8134.5亿元,同比增长33.6%。全民创业氛围日益浓厚。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革,人们的思想观念明显改变。企业改制重组,不仅引进了资金、管理、技术、人才,还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实践中思想进一步解放,改革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切实增强,视野更加开阔,积淀了振兴吉林的强大精神力量。

  现在,吉林正处在振兴发展的关键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中央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吉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特别是去年四季度以来,全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企稳回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总体形势好于预期。这一局面,我们该倍加珍惜,并不断巩固发展。同时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并未减弱,我省仍面临严峻挑战,经济运行中的矛盾还不少。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深化改革,越要通过改革的办法解决各种难题。企业作为经济的细胞,尤其要适应当前形势,抓住危机中孕育的机遇,大力推进改革,寻求新的发展。

  应该说,国企改革作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过去不是一帆风顺,现在任务还没有完成,将来的道路也不会平坦,因为毕竟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衔接,不仅在吉林,而且在全国也是一项崭新课题。目前,我省国有企业尽管产权问题基本解决,但一些企业体制机制转换还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制约了企业的逐步发展。这样一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要通过改革逐步加以解决,并且在改革中可能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掉以轻心,又不能畏首畏尾、望而却步,特别是不能对国企改革的方向产生怀疑,对国企改革的方针政策和目标发生动摇,而要充分认识到国企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措施、规范操作。

  新形势下的国企改革,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咱们不可以徘徊,不能退缩,更不能回头。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持续不断的发展的趋势,逐渐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全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我们要坚定地贯彻这一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动国有资产存量调整、实现优化配置,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与影响力,使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的国有经济为振兴吉林、富民强省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