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什么是战略?——只有少数人真明白

来源于:产业咨询与投资 日期:2024-01-15 12:41:56 浏览:21次

  作者:迈克尔·波特,哈佛商学院大学教授、商业管理界公认的“竞争战略之父”。

  运营效益和战略是企业取得卓越绩效的两个重要的条件,但人们未能分清两者的区别,致使不能持续提升竞争力和保持利润增长。真正的战略,应以竞争性定位为核心,对运营活动进行取舍,建立独特的匹配。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的《什么是战略》是波特对“战略”的总结性论作,也是《哈佛商业评论》史上的经典之一。尽管原作发表于1996年,但文章中提出的很多问题与观点,至今发人深思。与您分享。

  定位(positioning)的理念曾经是战略的核心。现在,因其过于静态,不适应今天的动态市场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而被抛弃。

  根据最新的管理信条,竞争对手可以迅速地模仿任何市场定位。为此,靠市场定位取得的竞争优势充其量只是暂时的。

  但是,以上这些观念是危险的。它们只说对了一半,会使得慢慢的变多的企业走上互相毁灭的市场之间的竞争道路。

  确实,随市场的放松与全球化,企业间一些竞争的障碍已经消失。企业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力图使自己的组织变得更精干和敏捷。

  然而,在很多行业当中,所谓“超竞争”(hypercompetition)其实就是一种自残的行为,而不是竞争范式发生明显的变化后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结果。

  追根溯源,问题是人们混淆了“运营效益”与“战略”这两个概念。为了追求生产力、质量和速度,众多的管理工具与技术应运而生,如全面质量管理、标杆学习、基于时间的竞争、外包、合伙、流程再造、变革管理等等。

  于是,当管理者们全方位地推进这些管理工具时,却南辕北辙,使企业远离了切实可行的竞争地位。

  企业的首要目标是追求卓越的绩效,而“运营效益”和“战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条件。

  企业只有建立并保持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性,才能战胜对手。它必须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或者以更低的成本创造出与竞争对手相同的价值,或者二者兼备。

  由此,企业卓越获利能力的算式是: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以提升公司产品的单位售价;或者提高效率,使企业的平均成本更低。

  归根结底,企业间在成本与价格上的所有差异,都是其数百项活动的结果。这些活动都是为了企业创造、生产、销售以及配送产品和服务,如电话回访消费者、成品组装、员工素质培训等。

  企业进行这些活动就会产生成本。要获得成本优势,企业就要比对手以更有效率的方式从事某种特定的活动。

  由此可见,运营活动是公司竞争优势的基本单位。应该说,企业的全部活动决定着其整体优势与劣势,少数运营活动起不到这个作用。

  运营效益意味着,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从事相似的运营活动。运营效益包括效率,但不仅限于此。它是指,企业为了更好地利用其资源所采取的任何行动。

  与此相反,战略定位意味着,企业从事着不同于对手的运营活动,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从事着相同的活动。

  企业间在运营效益上都会存在着差异。有些企业能比别的企业从投入中获得更多的效益,是因为它们减少了不必要的活动,引进了更先进的设备,能更好地激励员工,或者在管理特定活动方面有独到的认识。

  运营效益的差异,是竞争对手获利能力不同的重要原因,直接影响到企业相对成本状况与差异化的程度。

  设想一下,生产力边界(productivity frontier)是在任一既定时间里所有最佳实践的总和。

  这个边界就是,企业在既定成本的条件下,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技能、管理手段和所购买到的原材料,提供某项产品或服务所能创造的最大价值。

  生产力边界的概念,既适用于个体的活动,也适用于如订单处理与加工等一系列相关的群体活动,甚至适用于整个企业的活动。

  每当企业改进了其运营效益时,它就靠近了这个边界。这样做,就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投入资本,调动不同的员工,或者只需要运行新的管理方式。

  随着新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形成以及新材料的研发等,生产力边界会持续地向外推移。

  运营效益竞争使得生产力边界向外移动时,有效地抬高了每个企业的竞争门槛。这种竞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公司运营效益,但也导致没有一个企业能脱颖而出。

  它们服务于各类客户,提供相同的印刷技术(照相凹版印刷和轮转式胶版印刷),在同样的新设备上大量投资,印刷速度慢慢的变快,裁员幅度慢慢的变大等等。

  结果是,顾客与设备提供商获得了巨大生产率所带来的效益,企业却没有因此获得更高的获利能力。

  改进运营效益不足的第二个原因是,竞争趋同性(competitive con-vergence)往往是不知不觉地在微妙中变化。

  企业越是向标杆学习,彼此之间就越相像。竞争对手们越是外包给高效的第三方厂家(常常是同一厂家),企业的活动就越雷同。

  当竞争对手在质量、生产周期或供应伙伴关系等方面的改进上彼此模仿时,它们的战略就会趋同。竞争变成一场殊途同归、无人胜出的战争。

  对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来说,以运营效益为基础的竞争是互相残杀的竞争,导致无谓的损耗。只有通过限制竞争的方式,才能控制局面。

  近年来,行业合并的浪潮对运营效益竞争来说,是有意义的。但是,在缺乏战略愿景的情况下,企业出于绩效的压力,只能是买下一家又一家竞争对手,就再也没其他更好的办法了。

  那些在市场上幸存的企业,并非拥有真正的竞争优势,只是比对手们维持更长的时间而已。

  竞争战略探讨的是有关差异性的问题。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企业要选择一套不同的活动,以创造一种独特的价值。

  例如,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 Airlines)在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二级机场上提供短程、低成本和点对点服务。西南航空公司主动避开大机场,也不进行远程飞行。

  总部设在瑞典的全球家具零售商宜家家居(IKEA),也有清晰的战略定位。宜家将目标锁定于年轻的家具购买者。

  这些顾客喜欢时尚且价格低的产品。该公司将这一个市场营销概念转变成战略定位,靠的是一整套行之有效、量身定做的运营活动。

  就像西南航空公司一样,宜家选择了与其对手不同的方式,从事自己的运营活动。

  对此,我称其为“基于种类的定位”(variety- based positioning)。这个定位是基于产品或服务种类的选择,而不是基于客户细分。

  当企业能够以独特的活动,最佳地生产产品或服务时,基于种类的定位才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

  杰斐·罗伯国际公司(Jiffy Lube International)专售汽车润滑剂,而不提供汽车修理和养护等服务。

  这种组合很具有吸引力。顾客宁愿多费些事,也情愿在杰斐·罗伯国际公司购买完润滑油后,再去它的竞争对手那里获得其他服务。

  我称其为“基于需求的定位”(needs- based positioning)。这与传统上以顾客细分为目标的思想类似。

  当顾客群各有自己的需求时,以及用一套量身定制的运营活动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时,企业就能够使用这种定位方式。

  某些顾客群比其他顾客群对价格更为敏感,需要不同的产品特性,以及需要大量的各类信息、支持和服务。

  宜家家居的顾客就是这类客户群的一个典型。为此,宜家家居试图满足其目标顾客群在家具上的所有需求,而不是仅仅满足其部分需求。

  大多数管理者是根据他们所看到的顾客需求,直觉地设想他们的业务,但是,基于需求定位的关键要素一定不是靠直觉。人们常常忽略这一点。

  如果满足定位的最佳活动组合是不同的话,则需求上的差异就能够转化成极富意义的定位。若不是这样的话,每个竞争者又都能够很好的满足相同的需求,那么,定位就不是独特的或没有价值了。

  与其他客户相比,这类客户的需求差异不大。但是,为了接近这些客户而精心设计的运营活动却不一样。我称其为“基于接触的定位”(access-based positioning)。

  可以按客户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客户群规模来接触;或者以最佳的方式,根据自身的需求提供不同的配套活动来接触客户。

  在这些情况下,即使不同群体的需求类似,但企业的市场调配、订单处理、物流和售后服务等行为都是不同的。

  战略就是创造出一个独特且有价值的定位,涉及一系列不同活动的组合。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理想定位,企业则不需要战略。

  企业需要面临的规则也很简单,就是抢占先机,赢得比赛。战略定位的本质是,选择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运营活动。

  如果同样的运营活动能够很好地生产所有种类的产品,实现用户的全部需求,并接触到所有的客户,企业的定位就可以在这三者之间转换自如。这时,运营效益将会决定其绩效。

  选择一个独特的定位,还不足以保证企业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竞争对手往往关注有价值的定位,并加以效仿。

  第二种方法是一种很普遍的做法,即两条腿走路(straddling)。在保持企业现有定位的同时,积极寻找更成功、更能获利的定位,然后把新的功能、服务或技术移植到现有的活动当中。

  对于那些认为竞争者可以模仿任何市场定位的人来说,航空业就是个可以验证的最佳案例。

  在航空业,看上去,几乎每个竞争者都能效仿其他航空公司的活动。每个航空公司都可购买与竞争对手相同型号的飞机,租赁相同的泊机位,并提供与对手相似的餐饮、售票和行李托运服务。

  在维持其提供全面服务定位的同时,为了与西南航空公司竞争,大陆航空着手开展了几条点对点航线,取消了餐饮和头等舱服务,提高了离港频率,降低了票价,缩短了登机等候时间。

  但在其他航线上,大陆航空公司仍保留全面服务,接着使用旅行社代理售票,采用混合机型组成的机队,并提供行李托运和指定座位的服务。

  企业如果不在定位上做出取舍(trade-offs),就不会有一个持久的战略定位。当各种运营活动不能兼顾时,就需要取舍。简单地说,取舍意味着决定各种定位孰轻孰重。

  一个企业如果是以提供某种价值而知名,但又要提供另一种新的价值,或尝试同时提供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就可能使客户感到迷惑,失信于人,甚至伤害企业的声誉。

  不同的定位(与其量身定做的活动)需要不同的产品配置、不同的设备、不同的员工行为、不同的技能和管理系统。

  例如,宜家家居越是鼓励客户自行组装家具、自己提货以减少相关成本,它就越是难以满足需要较高服务水平的顾客群体。

  相反,想要为所有顾客提供全部的产品的企业则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员工们会在没有一点明确的框架下做出日常运营决策。

  在竞争中,定位取舍无处不在。这对战略至关重要。取舍会让企业在定位上做出选择,还可有目的地限制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取舍也防止企业采取脚踩两只船与重新定位活动。这些活动会破坏企业的竞争战略,并降低它们现有运营活动的价值。

  取舍,最终使得大陆航空公司倒闭。该公司损失了上亿美元,时任CEO也不得不下台。它的航班不是从拥挤的枢纽城市晚点起飞,主要是因为行李转运而延长登机时间。

  大陆航空公司试图同时以两种方式竞争:在一部分航线提供低成本服务,而在另一部分航线提供全面服务。这种两条腿走路的做法让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过去的十年中,管理者大幅度地提高了运营效益,也理解了“消除取舍是好事”这一观念。但是,如果没有取舍,企业永远不可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为了保持现有的地位,企业不得不加速发展。

  现在,回到“什么是战略?”这个主题上来。我们得知,取舍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战略就是在竞争中做出取舍。其本质就是要选择“什么不能做”。

  没有取舍,企业就没有必要做出选择,也就不需要战略。任何好点子就会被迅速模仿。企业的绩效也将再次完全依赖于运营效益。

  定位选择不仅决定组织所要从事的活动,设计个别活动的方式,还决定各活动之间的关系。

  运营效益探讨的是个别活动或职能如何获得卓越的表现,而战略研究的是如何将这些活动有机地组合起来。

  正确的答案是:事无巨细,丝丝入扣。西南航空公司的战略包括一整套系统的活动,而不是部分活动的集合。它的竞争优势来自其各个活动的匹配方式,以及互相强化的方式。

  匹配创造了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活动链,把模仿者排除在外。像大多数拥有优秀战略的公司一样,西南航空公司的各项活动彼此互补,创造了真正的经济价值。

  例如,一项活动的成本低,是因为其他活动的实施方式造成的。同样,一项活动对顾客的价值,也可以因为其他活动的缘故而得以增加。这就是战略匹配能够创造竞争优势和卓越获利能力的方式。

  在战略中,讨论各职能部门政策间匹配的重要性是最古老的想法之一。久而久之,在管理日程上,这样的一个问题已经被别的问题所取代。

  管理者们已不再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核心能力、关键资源和关键成功因素上。实际上,远超于人们的想象,匹配才是竞争优势中最核心的部分。

  第一层匹配,是每项活动(职能)与总体战略之间的简单一致性(simple consistency)。

  这种一致性可以使活动的竞争优势得到累积,而且使这些优势不会被侵蚀或抵消。

  同时,一致性也有助于顾客、员工和股东之间更好地理解公司的战略,并使公司上下一致、同心同德来提升公司的执行力。

  例如,比克公司(Bic)通过几乎所有的渠道,向所有主要的顾客市场(零售的、商用的、促销的和免费赠品的)销售一种标准的低价圆珠笔。

  尽管该公司采用的是基于种类的定位,服务于广泛的花钱的那群人,但它强调一个共同的需求(低价好用的圆珠笔),并采用能够达到更广泛接触的营销手段(庞大的营业销售队伍和密集的电视广告)。

  盖普(Gap)是一家销售休闲服装的零售企业。其战略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让顾客在店内可以买到各种产品。

  该商店或通过店内库存或从仓库补货,保证产品供应。每天从三个仓库补充基本服饰,由此减少店内存货的数量,努力优化产品种类。

  盖普商店之所以能强调仓库补货的做法,是因为它的商业战略锁定在几项基本款式的几种颜色。

  这三种类型的匹配,重点考虑的是整体活动而不是个别活动。竞争优势来自活动的总系统,活动间的匹配能持续减少相关成本或增加差异性。

  除此之外,个别活动的竞争价值,或与之相关的技能、能力及资源都是总系统或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此,在竞争企业中,将单个活动的实力、核心能力或关键资源解释为成功的原因,其实就是一种误导。

  实际上,这些优势贯穿于各个职能部门,彼此交织,相互渗透。对企业更为有用的想法是,思考贯穿在各个活动中的那些主题,如低成本、特定的顾客服务,或特定价值的传达等。这些主题都深深嵌入在紧密关联的运营活动网络中。

  许多活动间的战略匹配,不仅是竞争优势的基础,而且对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影响较大。

  竞争对手要模仿一套环环相扣活动的难度,远比简单模仿某种特定的销售手段、制造技术或复制某种产品特性要大得多。

  在整个活动体系上,企业越是用第二层和第三层匹配做出定位,所获得的优势就越持久。

  从本质上讲,这种活动体系很难被对手从企业外部破解,因此,也就很难被模仿。

  即使对手能发现各种活动之间的相关性,也很难复制这些特性。要形成匹配是很难的,这需要整合各个独立部门的决策与行动。

  最可行的定位是,那些活动系统因取舍而不能兼容的定位。战略定位制定了取舍的规则,界定个别活动的构建与整合。

  从活动系统的角度来看战略,会更清楚为什么组织结构、系统和流程需要特定的战略。依据战略来调整组织,更容易达到互补的效果,并增加优势的可持续性。

  改变定位,企业不仅要重新设计个别活动,还必须重新整合总系统。战略上摇摆不定时,有些活动根本没办法配合。

  频繁改变战略或一开始就无法选择独特的定位,其后果不堪设想,必然是人云亦云或模棱两可的活动安排、各职能部门间的不一致,以及整个组织的不协调。

  现在,我们对此能给出一个完整的答案了。战略,就是在企业各项活动之间创造匹配关系。一项战略的成功,取决于把许多事情做好(而不是只做好少数几件事),并且还要把他们整合起来。

  如果各项活动之间没有匹配,就没有独特的战略,也不可能具备可持续性。管理也就会退回到监督各独立职能的简单任务上去,运营效益便会决定组织的相对绩效。

  为什么许多企业没有制定自己的战略?为什么管理者不愿进行战略选择?或者,为什么他们曾经有战略,却往往要么任其销蚀,要么变得模糊?

  外部变化的确会引发一些问题,不过,对战略更大的威胁其实来自企业内部。有的战略原本可行,但会因为对竞争的错误估计、组织性失败,尤其因为对业绩增长的急于求成而被削弱。

  管理者常常迷惑于为何一定要进行取舍与选择。当许多企业远离生产率边界时,似乎没必要做取舍;一家运营良好的企业似乎应该能够同时在每个方面打败低效的对手。

  一些管理思想家也认为企业不一定要做取舍,受此影响,他们接受了一种大无畏的观念,觉得做取舍是示弱的表现。

  管理者也因为超竞争的一些预测而感到紧张,因此想通过模仿竞争对手所做的一切来提高成功的概率。此外,由于被建议从产业革命的角度进行思考,管理者更加对一切新技术孜孜以求。

  过去10年来,管理者的压力慢慢的变大,他们要使业绩改善看得见而且可衡量。那些改进运营效益的项目确实给公司能够带来了令人欣慰的进步,但能否获得丰厚的利润就是个未知数了。市面上各种商业出版物和咨询机构竭力宣传其他公司的做法,更是强化了企业追求最佳实践的思维模式。由于深陷运营效益的竞赛中,很多管理者自然无暇理解战略的必要性了。

  企业还会因为其他一些原因回避做战略选择,或将战略选择模糊化。每个行业内的“传统智慧”通常都很强大,从而导致竞争同质化。一些管理者误认为“以客户为中心”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一定要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或者必须回应经销商的所有要求。而有些人则极力主张企业在这样一些方面应保持高度灵活性。

  组织的现实情况也与战略相抵触。做取舍是令人恐惧的,管理者宁愿不做选择,也不愿承担做出错误选择的风险。公司之间相互效仿,都以为对手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那些刚刚被授权的员工急于寻求每个改进机会,这导致他们通常缺乏大局观,也认识不到取舍的作用。有时,公司为了不让那些有价值的高管和员工感到失望,也会避免做选择。

  比如,只服务于某一客户群体而将别的客户排斥在外,确实会有形或无形地限制收入的增长;瞄准很多客户群、强调低价竞争的战略,又会让那些看重产品性能和服务的客户拂袖离去;而实施差异化战略,又会损失对价格敏感的用户。

  管理者一直跃跃欲试,想要一步步超越以上这些限制,但这样会使企业的战略定位模糊不清。最终,增长的压力或目标市场明显的饱和状态,会让管理者想尽办法不断拓展自己的定位:拓展产品线、增加新功能、模仿竞争对手最受喜爱的服务、对照流程,甚至兼并收购。

  在追求增长的过程中,在战略上做出折中的选择以及前后缺乏一致性,将侵蚀公司在产品多样化和目标客户方面原有的竞争优势。

  同时,以多种方式参与竞争,会在企业内部制造混乱,并且损害组织的积极性和专注力。不过,虽然这样做会导致利润下滑,但可见的收入更多了,于是管理者无从选择,企业又重新走上了扩张之路、采取折中的选择。

  通常,竞争对手之间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直到某一方在困境中打破这一僵局,引发兼并或缩小企业规模,回到原来的定位。

  很多企业经过十余年的重组、成本削减之后,纷纷将重心转向增长。但大多数时候,这种对增长的追求磨灭了它们的独特性,以致需要采用折中的做法,破坏了战略配称,并最终削弱了竞争优势。

  从广义上来说,解决的方法就是专注于不断深化战略定位,而不是拓宽定位或折中。

  一种战略深化的做法就是,利用现有运营活动体系的潜力,为客户提供某些独特的产品特性或服务——这样一来,竞争对手就无法模仿或者模仿代价极高。

  换言之,管理者可以自问:基于现有运营体系的互补性,企业的哪些活动、产品特性或哪种竞争形式是可行的,或能够更好的降低成本?

  深化定位意味着管理的人要让公司的运营活动更独特、配称性更强,而且能与那些关心公司的客户更好地沟通公司战略。

  其实,若企业可以依据自己的优势更好地挖掘客户的需求和多样性,而不是在那些增长潜力大但自己没办法提供独特价值的领域里竞争,通常能够得到更快增长和更为丰厚的利润。

  与战略保持一致的全球化也能带来增长,它为公司的聚焦战略打开了新市场。与拓展国内市场不同,全球扩张很可能使企业的独特定位和形象得到加强和深化。在产业内寻求以多元化获得增长的企业,为避免战略风险,最好创建相互独立的业务单元,各自有自己的品牌和相应的运营活动。

  制定或重建一个清晰的战略,往往是对组织的一种挑战,其成功与否取决于组织的领导层。

  由于组织中有太多力量抗拒选择和取舍,因此有一个清晰而明智的战略指导框架,就可用以做必要的制衡。

  在很多公司,领导者的工作已经退化到只负责改善运营与达成交易,而他们本该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管理的职责不是仅仅服务于每个独立的部门,它的核心是战略:定义和沟通公司的独特定位,进行战略取舍,同时在公司各项运营活动之间建立起配称。

  领导者一定要制定准则,以决定公司将对哪些行业变化和客户的真实需求做出一定的反应,同时保证组织的注意力不被分散,并保证组织的独特性。

  层级较低的管理者一般缺乏坚持公司战略的视野和信心,因为他们不断面临压力,被迫采取折中做法、放弃取舍或者抄袭竞争对手。领导者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在组织内部将战略传授给他人,并且坚决不符合公司战略的做法。

  在战略中,选择不做什么与选择做什么同等重要。实际上,划定界限是领导的人的另一项职能。

  公司决定锁定哪个用户群、哪些品类、基于哪些需求提供服务,是制定战略的根本要素;而决定不服务于哪些群体、不满足哪些需求、不提供哪些产品特性或服务,同样重要。因此,战略需要持续的准则和清晰的沟通。

  实际上,一个明确的、经过充分沟通的战略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指导员工在他们的个人活动、日常工作中做决定时,知道面对取舍时该如何做选择。

  管理者必须清晰地将运营效益与战略区分开来。两者都很关键,但它们涉及的内容是不同的。

  运营效益的本质是全面持续改善,没有取舍而言。做不到这一点的企业即便有好战略,也一样会脆弱不堪。运营效益关注的是通过持续变革、组织灵活性、不懈努力以实现最佳实践;而战略关注的是确立独特定位、做出明确取舍,并强化各项运营活动的配称性。战略意味着不断寻找能够强化公司定位的方式,它要求原则性和延续性,而分散力量和折中是其大敌。

  战略的延续性并不意味着竞争是静态的。企业一定坚持不懈地提高运营效益,积极努力拓展生产率边界;同时,它们还必须慢慢地增加自身的独特性和各项活动的匹配性。事实上,战略的延续性可以让组织的持续改善更有成效。

  当行业发生结构性巨变时,企业也许不得不做出战略调整。事实上,新的战略定位通常来自产业中的变化,而那些新进入者由于不受老做法的束缚,更容易在此时建功立业。

  然而,一家公司在选择新的战略定位时,其决定因素是必须寻找新的取舍,并建立起互补性的运营活动体系,这样才可以获得可持续的优势。

  生命叙事集锦|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向上成长,向新而行,向世界开一朵属于自身个人的花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