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努力更能决定人生的是你的战略思维

来源于:产品中心 日期:2024-01-12 10:04:11 浏览:21次

  小到个人,去判断:如何尽早明晰自己的优劣势,怎么样找到自己感兴趣、有感觉并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怎么样找到互补的人生和事业伙伴。

  过度高估战略者,往往会陷入点石成金的幻想,某些来找智库的客户就是这样的。他们表现得很热爱战略、很尊重专业的战略咨询顾问,但基本都是夸夸其谈。

  这种人往往看上去很爱学习,是“听课狂”,甚至是“策划爱好者”,貌似很聪明,满口都是天下大事、前沿理论,然而缺乏真正的智慧。战略于其而言大约只是“口头禅”。

  当一个好的战略真正呈现在其眼前的时候,他反而不以为好,甚至会抱怨:“我花这么多钱来找你,你还要我做这么多东西,这么费劲,那我找你还有什么用呢?”

  这种人往往认为,好战略是灵丹妙药,是一朝成名、一夜暴富,反正不能太费劲。

  为此,他们到处去学各种新颖奇特的理论、概念,追随各种大师,花大价钱去买点子,(期乐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平台ID:qlhclub)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走捷径。

  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发展因素是以企业家本人为核心的内部资源与能力,以及两者的匹配程度。

  一个项目成功与否,也主要是企业自身操作能力的结果,战略当然很重要,但项目本身的资质更关键,有的项目虽然还没有启动,却已经占尽了先机,注定是个健康活泼的孩子;而有的项目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被淘汰,只能在错误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企业家要知彼知己,内科病不能到外科就医,战略问题不能从战术层面解决,反之亦然。

  有些企业家对战略的期望不现实,或找错了“医生”,最后导致合作半途而废、不欢而散,并从此“讳疾忌医”,患上了“战略厌恶症”,从一个“满口战略”的追星族走向了“战略无用论”的极端,这也是不足取的。

  在咨询过程中,我们常常面临客户对战略认知不到位的问题,这一类客户一提到战略,往往就眉头微皱,表情犹疑,在客气的场面话过后,总要加一句:“感觉(战略)还是有点虚。”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也觉得战略是一种门槛很高的东西,只和金字塔最上边那一小撮人相关,离自己的生活、工作都很遥远。

  其实战略既是奢侈品,又是必需品,它代表了一个人的层次与格局,人人都需要战略,不同之处在于需要的程度。

  你的地位越高、越重要、越全面,就越需要战略能力。如果你还在基层或者担任一些部门的中层干部,需要战略能力的相对要求就弱一点,但同样也是需要。

  领导者如果缺乏战略思维,那么他则会缺乏真正的领导力,他只是占据了那个位置而已,大家的尊重也只是对交椅的尊重;员工如果缺乏战略思维,就难以进入一个组织的核心,难以成为未来的领导者与合伙人。

  一个人不管他有多么聪明,如果他没有战略思维,终究难成大器,往往只凭欲望、感觉与喜好做决定,或者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跑越远,或者见风使舵、随波逐流,被命运所驱使,把握不住命运的风帆,人生是被动的、平庸的,甚至失败的。

  一个人的战略思维越强,就越能发掘与强化自己的长板,“将军赶路,不逐小兔”,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有战略思维的人才能拒绝眼前的诱惑,像阿甘一样跑得很远。

  单纯缺乏战略思维还好,毕竟尚有进步的空间,但对那些过度低估战略的人来说,他们往往陷入了某种认知障碍,认为战略是“江湖郎中”用来故弄玄虚的把戏。

  他们当中的有些人敏于行而拙于思,痴迷于落袋为安的快感,只顾眼前的营业收入与利润,不愿意也不舍得为经营长期价值而投入,自己还美其名曰为“务实”,其实是格局不够。

  在创业初期这样还可以,但是如果做到一定规模后还如此“务实”,就成了致命伤。

  创业初期的企业,生存才是王道,无所谓战略,然而当掘得第一桶金之后,只顾眼前必然导致“路径依赖”,过于依赖现有的发展模式与赚钱方式,它们不愿意做出实质性的改变,那么结果必将错过战略机遇期,不能与时俱进。

  另外一些低估战略的人,其具体表现为强烈的机会主义,对环境过于敏感、不能拒绝诱惑、浮躁、投机、跟风,这些都是没有战略定力的表现。还有些老板耳根子软,太容易受他人影响,导致企业这艘船忽左忽右,不能坚守主航道,最终难以远航。

  这些低估战略的人往往有一句共同的口头禅,“战略太虚了,一点儿也不落地”,这种观点也不是全然没有道理。

  在我看来,战略首先是务虚,要有时空观,要有想象力,思接千载,神游八极,然后所有的务虚背后都是为了向实,为实现落地。

  我们一直都是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刺刀见红的真实的操作,其衡量标准就是项目的成功与否;另一条腿就是指导、驾驭实际操作的理论务虚。

  我们务虚,是因为今天中国务实的人太多了,当社会处在浅海时期,人们在赶小海,都只是捡虾米和贝壳,只要眼疾手快和身强体壮,就能有所收获。

  现在社会进入了汪洋大海的时期,潮涨潮落,天气骤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每个分区各有不同,还能“一招鲜吃遍天”吗?不务虚能行吗?

  深海、潜流、暗礁、险滩,这些就属于“虚”,不懂这些“虚”的理论,怎么去务实呢?

  智库走过近30年用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互为因果,相互支撑”。

  我担心的只是我们今后“虚”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不够。“实”就像面粉,而“虚”的理论和战略就像酵母,光有面粉,馒头蒸出来样子不好还难吃,光有酵母也做不成馒头,只有面粉和酵母有效地结合才能蒸出又大又香的开花馒头。

  在这些商人的眼里,商业就是一场龟兔赛跑的游戏,大家都想做聪明的兔子,不愿意当愚笨的乌龟。

  在房地产之上,是网络和金融,以及两者结合诞生的新型垄断平台,比较之下,房地产业是乌龟,互联网和金融是兔子,商业的模式还将不断迭代,这场互为龟兔的游戏也将永恒地进行下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那些“艺高人胆大”的金控集团很正常,它们的视野中没有战略,只有龟兔,不当兔子就只能当乌龟,所以它们蹬着四条腿使劲跑,跑成了“冠军”,跑成了“寡头”,跑到了产业链最高端。

  殊不知中国还有一个成语,叫作守株待兔,撞死的兔子永远是最快的那只,这就是聪明人的悲哀之处。

  很多房地产巨头即使已经成了乌龟,还是不甘心,想要努力做一只长着四条兔子腿的乌龟,一边背着厚重的壳,一边要达到兔子的速度。

  我去年和一个广东地产界大佬交流时,他提出几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作为先行者的美国和日本,都曾经历过地产狂飙突进的时代,也出现过无数风光一时的房地产巨头,“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它们为什么被淘汰?它们被谁淘汰的?它们被淘汰有必然性吗?

  答案显而易见,这列狂飙的列车已经不是老板踩刹车就能停下来的了,股东、高管、员工形成的庞大利益群体裹挟着整个公司朝着末路狂奔,看起来业绩屡创新高,实则积重难返,跑得越快,离死亡就越近,这正是忽视战略的悲哀之处。

  轻视战略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轻视战略要么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最后坠入万丈深渊;要么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今天打兔,明天猎鹰,看起来忙忙碌碌,实则就是在断头公路上折返跑,最后人生到处都是悬崖绝壁。

  因此,越是在面临重大挑战、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就越能体现出战略的价值。

  有了战略,我们才可以透过迷雾,看清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到心中有数、脚下有路、眼里有光;越是在矛盾丛生、纷繁复杂的时候,就越需要战略,有了战略,才能分清主次,真正找到病源,并且有勇气和决心痛下针砭,敢于用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谋篇布局。

  一是抢占制高点,找到项目的唯一性、权威性和排他性,并以此为基点,谋求有利的结果;

  二是搭建新平台,在新的平台上解决自我认知和定位的问题,包括组织、资源、协同等;

  第一,建立新秩序。当固有体系局限了某个组织的发展诉求时,最大的战略就是跳出:通过跳出问题看问题,另起炉灶构建一个新的秩序。

  例如,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在美国国力一下子就下降却仍然力图维持美国霸权的背景下发生的,其目的是继续实行对华遏制。

  在原有的游戏规则被美国人控制的被动局面下,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搭建以合作共处、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新格局,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以柔和的太极手法化解美国咄咄逼人的战略遏制攻势。

  第二,建立新平台。新的平台将解决自身新定位的问题,也就是在新的秩序和态势格局之下,重新寻找一个更有利的定位,以谋求新的增长空间。

  第三,建立新主张。确立新的价值主张是回答做与不做的前提,企业在重新定位之后,不需要过分强调“你是什么”,而是要重点回答“你为什么存在”和“你的价值主张是什么”。价值主张是企业构筑商业版图、厘清商业边界的重要工具

  第四,建立新抓手。战略落地往往需要一个试验性的新抓手,通过一个项目的悉心打磨实现“开模具”,并能将此模具广泛地复制推广出去。

  “开模具”是打造超常规的产品与模式,其过程就是企业围绕产品模型、核心能力、资源网络进行持续建设,产品模具要经过市场的不断锤炼才能成型,往往需要四五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打磨出市场认可度高的产品。

  开模具的核心是将产品模型、核心能力和资源网络三者联动起来,才能系统地打造一个可复制的模具产品

  战略从愿景变成现实,要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既涉及外部环境条件的成熟,又涉及内部自身核心能力与经验的发酵。

  很多人以为一个好的战略应该立竿见影,如果三年都不见效,就怀疑战略是不是错了,其实这是不对的。

  这个世界越是聪明人,要面对的诱惑越多。那些一门心思、一条道走到黑的“傻瓜”反而契合了客观规律。

  关于作者:王志纲,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智纲智库(王志纲工作室)创始人。中国本土战略咨询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对中国社会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民间学者与意见领袖,企业家与地方政府的智囊。

  友情提示:以上观点仅做为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