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议政会建言打造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新范式

来源于:产品中心 日期:2023-10-19 00:21:32 浏览:21次

  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慢慢的变成了北京建设国际科学技术创新中心的一道“必答题”。

  9月27日,市政协与市委统战部围绕“打造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新范式”议题,在前期成立联合调研组深入考察调研基础上召开议政会。市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踊跃发言,提出了一系列高质量意见建议。大家认为,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必须在前沿科技领域打造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新范式,推动政策、人才、资金、机制等创新资源要素深层次地融合,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导的多种产学研合作形式,让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大模型反映了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发展思路,但存在着可解释性差、能效比低、缺乏有效决策能力等瓶颈。发展人工智能应注重探索更多并行路径,脑智能就是重要方向。北京有必要建立以脑智能为核心的新型研发机构,打造“雁阵”式创新机制,发挥学术机构在基础理论研究的优势和企业在应用研究与产业落地的优势,二者共同主导,以同时具备“全脑高分辨脑观测仪器”研制能力和脑智能理论技术坚实基础的优势团队作为“头雁”,融合多单位、多学科人才,打造“群雁”协同、动态调整的交叉创新攻关队伍,在脑智能关键理论技术上形成颠覆性突破,并通过推动多企业和科研院所协作,加强技术与产业生态建设,真正构建产、学、研、用深层次地融合的举国攻关体制。

  民盟北京市委在本市调研发现,高校人才教育培训方案缺少公司参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成果分配政策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不同程度影响了人才创新活力,建议构建科学技术创新人才教育培训使用新生态。

  一要建立有企业深度参与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制度,由龙头科技公司和高校共同指导课程设置,并定期展开人才教育培训质量等相关评估工作。

  二要打破制度壁垒,新增“科研成果转化”职称路线,市属院校率先将科研成果转化带来的直接、间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三要建立以企业为主导、以结果为导向的科学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大幅度的提高创新成果转化质量、产生经济价值数额、促进就业岗位数量等评价要素的比重。

  我国已连续九年变成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是全球机器人第一生产大国。北京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机器人产业是重点领域之一,应探索机器人领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新范式。

  具体而言,应搭建行业共性技术平台,以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为牵引,对产业内核心零部件做验证并迭代。建立资源投入权责匹配机制,通过全生命周期跟踪评价项目进程,依据各参与主体资源投入情况分配产出收益,推动技术成果由理论向实践转化。依托在京央企资源,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共同探索开发公共安全、医疗康复、市政交通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场景,支持中小企业提前参与场景开发和试点应用,进一步强化应用场景的推广示范效应。

  民进北京市委深入20家不一样机构,了解产学研融合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发现科研院所是产业源头技术的重要供给方,其关键核心技术及共性技术进入小试中试和量产前,很难得到公司参与和支持,许多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难以走向市场。

  建议强化企业在创新链中的主导权,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形成生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与北京市科委等面向国家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求联合设立专项基金,与科研院所联合挖掘需求、规划技术路线、推进技术产业化,跨越“死亡之谷”。引导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将产业需求与科研方向深层次地融合的“共投共建”机制,通过团队控股、拨投结合等方式持续攻关促进成果转化。

  农工党北京市委调研发现,我国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考核评价导向不同,产学研融合动力不足,传统的科研成果与产业化应用“两张皮”,科研资源、基础设施难以共享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建议加大统筹力度,强化企业主导作用,快速推进首都科学技术创新联合体创新发展。适时研究编制首都创新联合体集群总体设计,并发挥大企业创新引领作用,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鼓励全国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来京设立研发子公司、分公司,打造全国企业研发总部首都集聚区。支持首都创新成果在京外尤其是津冀地区转化。

  此外,还应加强主体创新,龙头领军企业应积极建立企业主导、产学研共建的非独立法人性质的研究中心(院)、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主动牵头构建创新联合体,增强企业原创技术策源能力。

  调研发现,科研经费来源不同、任务目标不同,导致产学研合作结果差异大。更好支撑国际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北京要建立政府组织、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联合攻关体系,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政府组织方面,应充分的发挥北京科技、教育、人才优势,引导各创新主体开展产学研合作,优化科研项目组织方式,更大范围地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管理模式。改革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在产业技术创新类项目编制规划指南时让更多的骨干企业参与。

  在企业主导方面,则应聚焦市场前沿科学技术需求,引导建立行业头部企业等市场多元化主体联合出资的科研经费筹措机制,从研发经费的源头就形成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的新范式。还应组织企业围绕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及时形成并发布应用场景技术需求清单,在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前沿研发技术过程中加大场景供给力度。

  新型研发机构在构建“企业主体,市场牵引,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机制中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要将创新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灵魂,吸引企业和广大科学技术人员参与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运行实践中,打造新型研发机构的北京范式。

  用市场化思维指导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在顶层设计中,引入产业要素,面向需求端的应用场景做研发,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代工等不同模式,强化企业主导、产学研协同的“有组织科研”。用精准政策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成长,分类施策,实行差异化管理考核,加强以产业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改革。

  此外,还应试点科研评价机制,加强完善双聘人员兼职取酬政策,把科研成果及转化效果作为科技类别科研人员的重要考核指标,激发科研人员投身产业创新的活力。

  目前,北京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储能企业,建有多个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并在氢能、新型储能、碳捕集封存利用等未来能源产业上积极布局,天津、河北也陆续建成了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冬奥会氢气新能源项目、储能电站示范项目等。京津冀在储能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具有非常明显优势。

  建议强化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紧紧围绕产业实际和企业需求,推动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整合科研院所、应用类科研单位,对企业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领域投入的支持力度。整合京津冀优势资源,打造储能领域产学研融合的科学技术创新园区生态。以入驻北京国际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未来科学城的储能企业研究院为创新引领,推动京津冀区域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联合建立储能研发基地,加强京津冀储能领域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等方面合作。

  面对大量企业强烈的科学技术创新升级的需求,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不容乐观。应发展高端科技类服务产业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科技和人才优势,科学技术创新存量资源全国第一。企业天然具有发现创新机遇、识别和降低创新风险、利用市场机制整合资源的特征,需要充分的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的完成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建议将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加强规划专项支持,培育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同时扶持国内的科技信息大数据平台发展。加强行业指导,整合市内科技信息大数据资源平台,降低平台获取数据的成本,打造出科技服务的北京品牌。

  北京科学技术创新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产学研资源丰富,但科学技术创新效率尚需提高,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融合还有潜力可挖。建议在北京建设国际科学技术创新中心的整体布局中,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发挥好科技领军企业作为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的“领头羊”作用。

  二是发挥企业主导作用,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培育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要求、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新需求的战略科学家和战略型企业家,并给予其在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创新项目立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决策方面更多的参与权和话语权。

  三是提升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地位,在科技型企业建立首席研究员(工程师)成长体系,比照高校长江学者计划等其它系统政策给予支持,激发人才活力。

  在中关村广场,生命螺旋大型雕塑彰显着这片创新高地的勃勃生机。本端记者 饶强 摄

  市政协常委,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聂祚仁说,打造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亟待破除人才流动问题,推动破除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双向、有序”人才流动的机制障碍。

  聂祚仁介绍了北工大的实践经验。北工大在大兴区推进“产教融合”,建设了北京工业大学大兴氢能产教融合基地;在怀柔区深化推进“科教融汇”,依托怀柔科学城建设了北京工业大学物质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合作建设了同步辐射光源测试线站、与北京金隅集团合作建设了北京工业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金隅基地。“我们在机制、人员、资源方面也进行了创新探索,设立新型管理机构,由学校、政府、企业共同派出人员参与新型机构管理,取得了积极进展。”他说。

  “改变我国新药研发底子薄的现状,需要由创新药企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北京诺诚健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崔霁松说,创新药在研发、生产、临床和审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药品上市后的合理收入需要弥补新药研发的投入和项目失败的沉没成本,方可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创新药完成研发、生产等一系列环节,但卡在进院难这一步,将导致其无法完成商业化,无法惠及患者,无法反哺创新。”她建议,引导临床医学专家增加与新药研发团队的深入沟通,形成全新的互动合作模式,打造产、学、研、医、用创新联合体,激发创新活力,建立能源源不断产出首创药物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支持新药进(医)院,使得药品完成整个生命周期,实现闭环流通,使参与各方都能获得合理回报。

  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如何更好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已经成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一道“必答题”。

  9月27日,市政协与市委统战部围绕“打造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议题,在前期成立联合调研组深入考察调研基础上召开议政会。市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踊跃发言,提出了一系列高质量意见建议。大家认为,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在前沿科技领域打造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推动政策、人才、资金、机制等创新资源要素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导的多种产学研合作形式,让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大模型反映了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发展思路,但存在着可解释性差、能效比低、缺乏有效决策能力等瓶颈。发展人工智能应注重探索更多并行路径,脑智能就是重要方向。北京有必要建立以脑智能为核心的新型研发机构,打造“雁阵”式创新机制,发挥学术机构在基础理论研究的优势和企业在应用研究与产业落地的优势,二者共同主导,以同时具备“全脑高分辨脑观测仪器”研制能力和脑智能理论技术坚实基础的优势团队作为“头雁”,融合多单位、多学科人才,打造“群雁”协同、动态调整的交叉创新攻关队伍,在脑智能关键理论技术上形成颠覆性突破,并通过推动多企业和科研院所协作,加强技术与产业生态建设,真正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举国攻关体制。

  民盟北京市委在本市调研发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缺少企业参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成果分配政策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不同程度影响了人才创新活力,建议构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新生态。

  一要建立有企业深度参与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制度,由龙头科技企业和高校共同指导课程设置,并定期展开人才培养质量等相关评估工作。

  二要打破制度壁垒,新增“科研成果转化”职称路线,市属院校率先将科研成果转化带来的直接、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三要建立以企业为主导、以结果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大幅提升创新成果转化质量、产生经济价值数额、促进就业岗位数量等评价要素的比重。

  我国已连续九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是全球机器人第一生产大国。北京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机器人产业是重点领域之一,应探索机器人领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

  具体而言,应搭建行业共性技术平台,以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为牵引,对产业内核心零部件进行验证并迭代。建立资源投入权责匹配机制,通过全生命周期跟踪评价项目进程,依据各参与主体资源投入情况分配产出收益,推动技术成果由理论向实践转化。依托在京央企资源,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共同探索开发公共安全、医疗康复、市政交通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场景,支持中小企业提前参与场景开发和试点应用,进一步强化应用场景的推广示范效应。

  民进北京市委深入20家不同类型机构,了解产学研融合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发现科研院所是产业源头技术的重要供给方,其关键核心技术及共性技术进入小试中试和量产前,很难得到企业参与和支持,许多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难以走向市场。

  建议强化企业在创新链中的主导权,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形成生态。鼓励民营企业与北京市科委等面向国家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求联合设立专项基金,与科研院所联合挖掘需求、规划技术路线、推进技术产业化,跨越“死亡之谷”。引导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将产业需求与科研方向深度融合的“共投共建”机制,通过团队控股、拨投结合等方式持续攻关促进成果转化。

  农工党北京市委调研发现,我国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考核评价导向不同,产学研融合动力不足,传统的科研成果与产业化应用“两张皮”,科研资源、基础设施难以共享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建议加大统筹力度,强化企业主导作用,加快推进首都科技创新联合体创新发展。适时研究编制首都创新联合体集群总体规划,并发挥大企业创新引领作用,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鼓励全国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来京设立研发子公司、分公司,打造全国企业研发总部首都集聚区。支持首都创新成果在京外尤其是津冀地区转化。

  此外,还应加强主体创新,龙头领军企业应积极建立企业主导、产学研共建的非独立法人性质的研究中心(院)、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主动牵头构建创新联合体,增强企业原创技术策源能力。

  调研发现,科研经费来源不同、任务目标不同,导致产学研合作结果差异大。更好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需要建立政府组织、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联合攻关体系,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政府组织方面,应充分发挥北京科技、教育、人才优势,引导各创新主体开展产学研合作,优化科研项目组织方式,更大范围地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管理模式。改革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在产业技术创新类项目编制规划指南时让更多的骨干企业参与。

  在企业主导方面,则应聚焦市场前沿科学技术需求,引导建立行业头部企业等市场多元化主体联合出资的科研经费筹措机制,从研发经费的源头就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范式。还应组织企业围绕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及时形成并发布应用场景技术需求清单,在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前沿技术研发过程中加大场景供给力度。

  新型研发机构在构建“企业主体,市场牵引,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机制中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要将创新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灵魂,吸引企业和广大科技人员参与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运行实践中,打造新型研发机构的北京范式。

  用市场化思维指导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在顶层设计中,引入产业要素,面向需求端的应用场景做研发,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代工等不同模式,强化企业主导、产学研协同的“有组织科研”。用精准政策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成长,分类施策,实行差异化管理考核,加强以产业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改革。

  此外,还应试点科研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双聘人员兼职取酬政策,把科研成果及转化效果作为科技类别科研人员的重要考核指标,激发科研人员投身产业创新的活力。

  目前,北京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储能企业,建有多个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并在氢能、新型储能、碳捕集封存利用等未来能源产业上积极布局,天津、河北也陆续建成了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冬奥会氢气新能源项目、储能电站示范项目等。京津冀在储能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建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紧紧围绕产业实际和企业需求,推动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整合科研院所、应用类科研单位,对企业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领域投入的支持力度。整合京津冀优势资源,打造储能领域产学研融合的科技创新园区生态。以入驻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未来科学城的储能企业研究院为创新引领,推动京津冀区域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联合建立储能研发基地,加强京津冀储能领域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等方面合作。

  面对大量企业强烈的科技创新升级的需求,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不容乐观。应发展高端科技类服务产业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科技和人才优势,科技创新存量资源全国第一。企业天然具有发现创新机遇、识别和降低创新风险、利用市场机制整合资源的特征,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议将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加强规划专项支持,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同时扶持国内的科技信息大数据平台发展。加强行业指导,整合市内科技信息大数据资源平台,降低平台获取数据的成本,打造出科技服务的北京品牌。

  北京科技创新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产学研资源丰富,但科技创新效率尚需提高,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融合还有潜力可挖。建议在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整体布局中,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发挥好科技领军企业作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领头羊”作用。

  二是发挥企业主导作用,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培育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要求、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新需求的战略科学家和战略型企业家,并给予其在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创新项目立项、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等决策方面更多的参与权和话语权。

  三是提升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地位,在科技型企业建立首席研究员(工程师)成长体系,比照高校长江学者计划等其它系统政策给予支持,激发人才活力。

  在中关村广场,生命螺旋大型雕塑彰显着这片创新高地的勃勃生机。本端记者 饶强 摄

  市政协常委,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聂祚仁说,打造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新范式亟待破除人才流动问题,推动破除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双向、有序”人才流动的机制障碍。

  聂祚仁介绍了北工大的实践经验。北工大在大兴区推进“产教融合”,建设了北京工业大学大兴氢能产教融合基地;在怀柔区深化推进“科教融汇”,依托怀柔科学城建设了北京工业大学物质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合作建设了同步辐射光源测试线站、与北京金隅集团合作建设了北京工业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金隅基地。“我们在机制、人员、资源方面也进行了创新探索,设立新型管理机构,由学校、政府、企业一同派出人员参与新型机构管理,取得了积极进展。”他说。

  “改变我国新药研发底子薄的现状,需要由创新药企主导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北京诺诚健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崔霁松说,创新药在研发、生产、临床和审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产金额的投入,药品上市后的合理收入需要弥补新药研发的投入和项目失败的沉没成本,方可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创新药完成研发、生产等一系列环节,但卡在进院难这一步,将导致其没办法完成商业化,无法惠及患者,无法反哺创新。”她建议,引导临床医学专家增加与新药开发团队的深入沟通,形成全新的互动合作模式,打造产、学、研、医、用创新联合体,激发创新活力,建立能源源不断产出首创药物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支持新药进(医)院,使得药品完成整个生命周期,实现闭环流通,使参与各方都能获得合理回报。